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股匯雙降,又是大鱷來攪局?

  • 發佈時間:2016-01-22 01:00:0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香港剛剛過了一個有記錄以來的最熱耶誕節,罕見的有雪冬天又要來了。比寒潮還讓港人心驚的,是突如其來的股市、匯市連續大跌。

  近5個交易日,港匯兌美元由7.7746,跌至20日晚間的7.8295,跌了超過500基點,已接近金管局捍衛聯匯的紅線。港股更慘烈,恒指20日單日下挫3.82%,國企指數暴挫4.33%。港股中,下跌股份達1593隻,不少藍籌銀行及地産股,沽空比率已逾5成。

  人們不禁要問,是國際大鱷又來衝擊香港了嗎?難道又要上演98年大戰索羅斯的慘烈一幕?

  香港此次股、匯雙降,自然有空頭攻擊的因素,聯繫到此前香港市場上人民幣的大起大落,人們的直接反應是空頭攻不動人民幣轉而攻擊港元。相比於人民幣,港元有很多弱點。首先,香港離岸人民幣池子很小,大約七八千億,且多掌握在中資銀行手中。央行若出手干預,只要收緊人民幣,人民幣拆借利息大升,就能借高息令炒家成本大增,把炒家打殘。所付代價是人民幣離岸市場萎縮,但炒家無法獲利,動機也就不足。

  而港元要想借高息對付炒家卻很難。高息影響不了在岸人民幣,也就衝擊不到內地實體經濟。而港元高息卻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股市、樓市、企業等實體經濟都會受影響,高息可以把港元炒家逼退,但炒家卻可以通過大量賣空港股獲利,所謂聲東擊西是也。98年索羅斯等衝擊港元,香港被迫一夜間將利息提升了300厘,聯繫匯率守住了,但股市大跌,香港付出了慘重代價。但那是生死存亡,要救命,多大的代價都得承擔。對衝基金最終撤退,匯市虧損,股市獲利,算總賬其實並未受到多大損失。撤退也是因另有戰場機會,不跟香港死磕而已。

  此次香港股、匯雙降,環境因素相對更為重要。首先是美元進入加息通道,加息後香港與美國銀行間利率反差巨大;再者,香港房地産和股市弱勢、人民幣資産回報率下降、港幣被動升值與基本面背離,導致香港存在資本外流壓力。資本外流既包括從香港流出的資本,也包括從大陸流出的資本。2015年8月人民幣貶值之後,由於港幣與美元匯率固定,大量資本從內地撤出流入香港;而一旦香港資産回報率也下降,這些資金與原本在香港投資的國際資本一同流出香港,共同構成港幣兌美元的貶值壓力。

  從亞洲區內環境來看,當年金融風暴的大背景,是亞洲多國積累了龐大泡沫,炒家看中此弱點,經近兩年時間處心積慮部署狙擊計劃、籌措銀彈,並有規模、有組織地各個擊破,泰國、南韓、印尼等逐個遭受打擊,最終乘勝襲港,故而氣勢如虹,壓力極大。

  但近期香港的金融動蕩,炒家似是趁勢多踩一腳,非有組織的大規模襲擊。因美聯儲在去年底啟動加息,過去幾年涌進新興市場的天量熱錢正逐步撤離,香港已難獨善其身;加上最近內地股匯劇震、經濟低迷,國際油價更愈跌愈低,炒家遂趁週邊市場“兵荒馬亂”之際,趁火打劫。

  雖然此次很難説是國際大鱷集中火力攻擊香港,但香港財經界已高度警惕。三天之內,香港三大財金官員: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財庫局局長陳家強及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接連六次發話,口徑一致,“香港聯繫匯率穩固,金融穩健”,充分表達了其捍衛港元的決心、信心。

  經98年一役,香港對金融體系的穩健比誰都重視。今日的香港,截至去年12月底止,官方外匯儲備資産達3588億美元,相當於香港流通貨幣的7倍多,或港元貨幣供應M3的約48%,外匯儲備佔GDP比率達113%。就“彈藥”的充足而言,炒家炒聯匯脫鉤的勝算還是很低的。

  總之,此次香港股市、匯市雙降,週邊連帶效應大過炒家主動攻擊。由美聯儲加息帶來的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尚未止歇,香港金融市場只是受到波及而已。自身基本面雖低迷,樓市、出口、旅遊等都不景氣,但仍保有2至3個百分點的增長。沒有太大弱點,也沒有過熱帶來的泡沫積累,挨一腳的可能性有,被摁著打的機會不大。(王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