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行政副中心建設要避免連片發展 政協委員建議實施空間管制

  • 發佈時間:2016-01-21 08:42:16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北京正式提出“聚焦通州戰略,打造功能完備的城市副中心”,在通州建設市行政副中心已經成為當前本市的一項重要任務。市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昨天在北京兩會上提出,副中心建設要避免“攤大餅”,避免空間連片發展,與城市核心區隔離的同時,也要處理好通州與週邊城鎮(燕郊、香河、大廠等地區)的空間關係。

  記者同時了解到,目前本市已經出臺意見,今後市級財政體制調整形成的新增財力,清理壓減專項資金、收回閒置結轉資金形成的可用財力,將向市行政副中心傾斜。

  為啥要建副中心?

  北京“城市病”係功能太多

  連玉明認為,北京“大城市病”的問題表面看是人口過多帶來的,深層次上卻是功能太多帶來的。導致功能過分集中的根源是“單中心”的城市結構,公共服務功能過於集中于中心城區,正是北京患上“城市病”的根本病因。目前北京市的醫療、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多集中于中心城區。如東城與西城三級醫院約佔北京總數的36%。城市的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過度集中于中心城區,強化了中心城區的“磁力”作用,發展要素不斷向核心積聚,進而帶來人的大量聚集,加速了北京“城市病”的發生和蔓延。

  同時,行政機構的過度集中致使公共服務等各種功能密集地集聚在北京二環以內和周邊地區,直接導致了城市“攤大餅”現象的出現。這就急需將現有分散辦公的機關集中,從而提高機關辦事效率,降低辦公成本,緩解主城區交通壓力。

  從“單中心”轉向“多中心”

  連玉明提出,治理“大城市病”,根本在於調整結構。首要的是調整空間結構,實現從“單中心”向“多中心”轉變。2005年制定的《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提出了構建“兩軸—兩帶—多中心”空間格局的設想,但是由於缺少引擎,“多中心”並沒有真正落實。

  今後本市將“集中力量在通州建設市行政副中心”,正是北京從“單中心”向“多中心”轉變的重要引擎。

  發揮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先行者作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環節、重中之重和首要任務。他分析,疏解非首都功能,涉及巨大利益調整。在通州建設市行政副中心,政府率先帶頭,打破部門利益、局部利益和個體利益的藩籬,表明市委市政府自覺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的決心和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態度。

  通過政府率先示範,把行政事業單位成建制、分步驟地有序轉移過去,有利於帶動其他行政事業單位及公共服務功能轉移,進而帶動商務、文化、會展等功能疏解。

  ?有助京津冀發展指揮所前移

  連玉明介紹,《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重點疏解部分中央行政及企事業單位,配套跟進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單位。”因此,本市建設副中心,集中承接部分中央行政及企事業單位疏解,轉移北京中心城區部分公共服務功能,正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中之重。

  他表示,北京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也是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這就要求北京必須樹立“群主”意識,以帶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己任。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新時期的“平津戰役”。通州地處京津經濟帶軸心和環渤海經濟圈中的核心樞紐部位,是北京面向京津冀的門戶。把指揮所設在通州,就是要更好地發揮橋頭堡的作用,就是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指揮所前移,更加凸顯戰略地位。

  副中心該如何建?

  與週邊空間隔離錯位發展

  連玉明建議,建設北京市行政副中心一定要摒棄“攤大餅”的發展模式,要重點解決功能集聚問題。在市行政副中心建設過程中,要實施空間管制,嚴格控制建設規模,嚴格限定邊緣地區、城鄉接合部、近郊區、農村地區的開發強度,劃定城市增長邊界,避免粗放擴張式增長,走內涵式集約發展之路。

  同時,還要避免空間連片發展。市行政副中心週邊要進行空間隔離,加強與城市核心區的綠化隔離帶建設,避免由外向內攤大餅。與此相對,也要避免由外再向外攤大餅,即處理好通州與週邊城鎮(燕郊、香河、大廠等地區)空間關係、錯位發展,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

  此外有關部門在規劃時也要破解産城融合難題,避免職住分離。一方面加快配置優質教育、醫療、文化、資訊及公園綠地等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城市綜合服務體系。

  另一方面還要構建以高端服務業為重點的現代産業體系,集聚新的産業和功能,提供就地平衡的就業崗位。

  ?關鍵要提升交通承載能力

  連玉明分析,作為最重要的配套措施,需要完善綜合交通體系,避免從單向擁堵變成雙向擁堵。綜合交通體系是衡量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現代化水準的重要標誌,也是通州建設市行政副中心的重要前提。這要以通州為中心,重構綜合交通體系,提升交通綜合承載能力。

  同時以軌道交通為核心,構建高效便捷、安全穩定、適度超前、互通互聯的立體化綜合交通體系,提升內外交通暢達的能力。在未來,市行政副中心公交出行比重應當達到70%(巴黎拉德芳斯副中心是80%),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使用軌道交通(日本是86%,紐約是54%)。

  另外,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經理鄭實昨天也表示,市行政副中心建設時應該避開老式規劃設計中的一些常見問題。如路網設計,不要像過去做成寬而稀的那種,而應該做成窄而密,使行人過馬路更加迅速、方便。換言之,交通系統的建設不應再像以前那樣以汽車為第一導向來滿足其需求,而是更應以綠色出行為中心,包括公交、自行車、步行等。

  建政府搬遷過程監督機制

  市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麗華介紹,從以往全國各省市地區政府搬遷過程中,鋪張浪費、權力濫用和貪腐尋租等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建設“豪華政府大樓”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設應杜絕此類問題。

  她分析,各地豪建辦公場所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政府手中的財權較大,而審批和監管層面的制約明顯不足,監管體制相對薄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現象比比皆是,因此要加強監管力度,使審批和監督部門的職能真正得到落實。

  張麗華建議,市行政副中心建設規劃不僅要注意中國特色和北京特點問題,更要建立政府搬遷建設的過程監督機制,廉政服務思想,並靠科學有效的制度保證。嚴查貪腐、徇私舞弊等違規違法行為。另一方面,切忌辦公樓建設“華而不實”超高標準建設,擬建的裝修標準遵循適度原則,嚴格控制預算,不宜鋪張浪費。努力維護服務型政府的形象與群眾保持良好的關係。(趙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