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015年中國GDP增速6.9% 仍然一枝獨秀

  • 發佈時間:2016-01-20 08:07:00  來源:新華社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北京1月19日電 題:從2015年中國經濟“成績單”看未來走勢

  新華社記者王希、安蓓、于佳欣

  2015年中國經濟年報19日“出爐”,該如何評價這份“成績單”?2016年中國經濟走勢如何?各項宏觀政策和改革舉措需作哪些前瞻性安排?經濟界人士帶你一窺究竟。

  2015年:穩中有進、進中有創、創中提質

  從第一季度的7%溫和回調至第四季度的6.8%,全年經濟增長6.9%,實現了“7%左右”的年度增長預期目標;就業、消費、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標“穩”字當頭,均運作在合理區間;服務業佔據“半壁江山”,消費作為穩增長主要力量的地位更加鞏固……19日公佈的中國經濟主要數據勾勒出2015年中國經濟運作圖景。

  “6.9%的增速來之不易。”國家統計局局長王保安在19日的國新辦發佈會上表示,這一增長速度符合中高速目標,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發展階段與發展週期的現實,保持戰略定力,創新宏觀調控的結果。

  過去的一年,世界經濟仍處深度調整之中,呈現出低增長、不平衡、寬震蕩、多風險的特徵,進而波及中國經濟。國內進入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關鍵階段,潛在增長率趨勢性回落與長期結構性、短期週期性問題疊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去年外需收縮等超出預期,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頂住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得益於統籌採取了一系列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政策措施,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不斷創新宏觀調控,堅持推進深化改革,避免了經濟大起大落。

  在增速趨穩的情況下,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快,新興動力進一步積聚,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進中有創、創中提質。”王保安如是概括去年經濟運作的主要特點。

  統計顯示,去年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上升至50.5%,高於第二産業10個百分點,稅收貢獻增大,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6.4%,比上年大幅提高15.4個百分點,需求結構進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均快於東部地區,區域結構協調性增強;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全年高技術産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2%,比工業快4.1個百分點。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李樸民表示,對照“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預計經濟社會發展24項主要指標基本都能完成,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國際影響力又上了一個大臺階,為“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2016年:有信心繼續保持平穩增長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專家認為,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但國內外發展環境依然錯綜複雜,經濟運作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矛盾不斷顯現,下行壓力依然不小。

  從國際上看,由於全球範圍內産出能力過剩、自由貿易進程放緩、全要素生産率下滑等因素疊加,今年世界經濟仍將艱難復蘇,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任重道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曾培炎認為,美國由量化寬鬆週期轉向升息週期,國際油價不斷跌破新的價位等因素,都加劇了全球經濟走向的不確定性。

  從國內觀察,隨著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一些長期以來積累的問題和風險點會“水落石出”,經濟增長新舊動能轉換銜接還存在多重制約。例如,截至去年底,中國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在近四年的時間裏連續下降,部分企業承受較大經營壓力,其中鋼鐵、煤炭行業尤為突出。

  王保安坦言,在“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推進的過程中,部分行業可能還會延續下行狀態。但應該看到,電子商務新能源汽車等新産業、新業態、新動力正加快孕育成長。“綜合這些因素,我們認為2016年中國經濟仍將平穩增長。我們對此是有信心的”。

  張立群説,經濟政策有一定的滯後影響,此前採取的宏觀調控政策和改革舉措今年將繼續發揮穩增長作用。從最新數據觀察,“三駕馬車”中,消費將繼續穩健發力,外貿顯現低位走穩苗頭,在樓市回暖、投融資制度改革吸引社會資本加入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投資有望降轉机穩、穩中逐步回升。“今年中國經濟有望平穩開局”。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去産能可能對近期經濟帶來一定衝擊,但將促進中長期經濟持續增長。2016年經濟增長仍有下行壓力。隨著前期大量穩增長政策逐漸釋放效力,配合當前政策加力增效,全年經濟增長很可能前低後穩。

  創新調控方式推進結構性改革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中國經濟走勢引人矚目。

  “在經濟向新常態轉換過程中,不能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必須探索經濟管理新的路徑。”曾培炎表示,針對“三去一降一補”的五大任務,要銜接好供給側和需求側,準確識別、預判、化解風險,創新完善政策工具箱。

  他建議,建立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相平衡的調控模式,扭轉結構性過剩與短板共存的狀況;通過要素市場改革降低勞動力、資金、土地、能源和物流成本,選準補短板突破口,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動力和環境;從現有基礎設施“硬投資”中,撥出相當比例投向創新研發、人力資本等“軟投資”。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認為,促進中國經濟提質增效,一方面要推進供給側改革,更加注重創新和全要素生産率提高,由過去主要通過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另一方面也要推進需求側改革,例如通過推進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等擴大內需、刺激消費。

  “去産能”被列為今年五大結構性改革任務之首。經濟學家劉世錦認為,結構性改革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促進要素的流動、重組與優化組合,糾正要素資源的扭曲配置,全面提高整個供給體系的品質和效益。由於目前中國鋼鐵、煤炭等工業領域産能過剩問題突出,而這些部門國有企業佔的比重較大,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

  有專家認為,無論是化解過剩産能,還是處置“僵屍企業”,一方面要尊重市場機制,另一方面政府還是要有適當的支援和引導政策來加速市場出清,要建立一個基於市場的長效化退出機制。同時,去産能必然涉及部分群體的就業和收入,需要更好地發揮社會保障“穩定器”的作用,並有效控制可能引發的金融風險。

  “説到底,還是要依靠改革完善相關的制度與規則。”張立群説,目前我們已經推出不少改革舉措,下一步必須要在落實上下功夫,破除頂層設計與實際落地之間的梗阻,使改革在微觀層面切實見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