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結構調整取得階段性成果 廣東:動力轉換 産業新生

  • 發佈時間:2016-01-18 07:2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張建軍 龐彩霞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南國冬暖。

  1月6日,廣東省氣象局發佈了廣東2015年氣候特點以及十大氣候事件,其中,在大眾關注的灰霾方面,全省2015年平均灰霾天數34.6天,較2014年少4天,為1994年以來最少。廣東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認為,這是廣東産業結構調整取得階段性成果的一個有力注腳。

  嗡嗡的轟鳴聲打破了現場的清靜,20余架無人機平穩升空,在空中翩翩起舞,拼出了深圳的首字母“SZ”,現場爆發出一片驚呼聲。這是2015年11月17日上午,在深圳第十七屆高交會上無人機表演的一幕。

  最新資料表明,無人機企業在深圳形成了聚集抱團發展之勢,這裡幾乎集中了中國90%的無人機公司,而在消費級無人機領域,深圳市大疆創新有限公司佔領了全球70%以上的市場。深圳海關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前11個月,深圳市出口無人機貨值27.2億元,出口貨值比上年同期激增8.2倍,出口的主要地區為北美和歐洲。

  無人機只是廣東産業的“新”代表。在珠三角,從早年的鞋子“走”遍全球,到今天的無人機“飛”向歐美,正是廣東産業結構調整的生動寫照。

  珠三角正在崛起的生物醫藥新産業,正悄悄地改寫世界生物醫藥産業的既定版圖,銳博生物的核酸藥物、達安基因基因測序冠昊生物的人工角膜……在廣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生物醫藥的爆髮式增長讓美國專家發出感嘆:廣東正在摘取第三次工業革命“皇冠上的寶石”。

  新興産業集群正在廣東呈集群式發展,引領著新的産品需求,引領著未來産業的發展方向。深圳早在2013年就發佈了未來産業政策,先後將生命健康、海洋經濟、航太航空、可穿戴設備和智慧裝備産業等列為未來産業。廣東省政府參事、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分析,未來在廣東將有若干個千億級的新興産業集群崛起。

  創新沃土催新芽,嶺南老樹開新花。今天,廣東正在上演著一場“二次創業”的大劇,以創新驅動促傳統産業轉型,當年粗放型的勞動密集型産業正在升級中,“廣東智造”正在替代“廣東製造”。

  走進總部位於東莞市長安鎮的東莞勁勝精密組件股份有限公司車間,幾十台機器在運作,卻看不到一線工人作業的身影。

  這家以手機精密組件為核心業務的製造企業,去年啟動規模浩大的“機器換人”工程,並被工信部授予“國家移動終端配件智慧製造試點示範”企業,未來數年,勁勝精密將投入超過5億元打造智慧工廠。

  東莞長安鎮,這個與香港一灣之隔的地方,正是30多年前廣東最早承接香港産業轉移的地區之一。今天,這裡多數企業已踏上創新“智造”之路。

  與東莞遙望的中山,去年前3季度全市工業技改投資大幅增長83.4%,佔工業投資總額的近五成。中山大洋機電公司進行機器換人的自動化改造後,2015年6000人的企業“智造”小型電機4500萬台,而此前的數字是:公司1萬人,年産僅1200萬台。

  從服裝玩具,到幹細胞、基因測序、新一代移動通訊技術、雲計算整合與應用;從家用電器,到汽車、飛機、船舶、軌道機車、核電設備、風電裝備陸續亮相,“騰籠換鳥”後的廣東産業新格局悄然顯現。

  創新環境不斷改善,新經濟日益顯現活力,新産業催生新集群,新業態育出新産業,新常態下的廣東經濟迸發出無限活力。這背後是廣東近年創新驅動的強大推動力。

  2015年12月30日,廣東風華高科公司戰略發展部總監范軍,手持259萬元的省政府企業研發補助到賬憑證興奮地説:“政府對企業的扶助是雪中送炭,我們現已在澳大利亞等地設立了研發中心。”2015年初,廣東省委、省政府正式出臺了創新驅動發展重大決定的“1號文”,第一條就是在全國先行先試,運用財政補助激勵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撬動科技創新的新一輪發展。

  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葉景圖説,近日該項目2015年度補助工作已全面完成,第一批核準建立研發投入機制的1494家企業共獲得12.11億元補助。據悉,廣東省財政設立的該補助專項資金,3年的計劃高達75億元。

  創新驅動之下,廣東催生大量經濟新業態。經濟發展中的“新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和支撐作用日益突出,尤其是生産性服務業與製造業的融合發展正成為現代服務業的新業態。

  2012年,海歸博士趙青春在佛山市創建了廣東高聚鐳射公司,通過光加工大大提高裝備製造工具的精密度,讓佛山市原有的機具“鳥槍換炮”。像光聚公司這樣的生産性服務業高技術公司研發的産品,正從整體上提升著廣東工業製造的技術水準。

  這樣的公司在廣東正雨後春筍般出現,不僅有深圳光啟、裏陽電子等一批製造業與服務融合成長的高技術服務業企業,在東莞,有相當多的代工電子企業也已轉型為硬體方案提供商,包攬産品的設計、研究與生産全流程。

  正如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博士所説:今天,廣東的發展動力正加速轉換,以創新驅動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升級的路徑愈發清晰,創新對經濟提質增效的支撐引領作用不斷增強,經濟抗擊週期性波動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強。

  廣東新産業不斷壯大,新業態不斷發展,傳統産業獲得新生,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階段性成果。廣東省省長朱小丹近日透露:預計廣東省2015年地區生産總值為7.25萬億元。全省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三次産業結構調整為4.6:45:50.4,服務業佔比首次超過50%,生産性高端服務新業態成為亮點,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達62.5%;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48.1%和16.8%。(經濟日報記者 張建軍 龐彩霞)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