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廢品也約?中國再生資源的網際網路之道
- 發佈時間:2016-01-14 21:01:52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北京1月14日電(記者郭穎)十幾年來,來自山東德州的金玉花一直在北京北四環的一個小區裏收廢品。以前,她無論嚴寒酷暑,都在小區外面“等活”;現在,她成為一家再生資源企業的正式員工並用上了回收廢品的手機應用,按照預約到府回收廢品,並通過微信方式進行支付。
“以前找我們賣廢品的都是大爺大媽,現在很多年輕人也參與進來。”金玉花在實踐中感受到了客戶群體的變化。
金玉花這樣的拾荒者曾被視為城市流動人員的典型代表,而她現在則成為網際網路時代廢品回收行業線上線下(O2O)對接的關鍵一環。
金玉花使用的O2O應用“幫到家”由北京盈創回收公司開發,已在北京部分社區使用並在進一步推廣中。
在盈創總經理常濤看來,無論是借助物聯網的飲料瓶智慧回收機,還是借助網際網路的O2O平臺,都為再生資源回收打通新的渠道,同時也改變著“廢品”的流向和命運。
金玉花是廢品回收鏈條中最初的環節,常濤更關注的則是“廢品”最終去了哪。常濤説,傳統的廢品回收鏈條冗長繁複,廢品被一層層送到回收站,再賣給再利用企業。
常濤説,正規的再生資源企業需要對廢品進行環保處理,成本較高,回購價相對低。由於利益驅使,很多回收物並沒有被送進環保企業,而是流入了小作坊。
“我曾經去過一些廢品銷售集散中心,那裏的小作坊到處散發著刺鼻的氣味,對回收物的處理極為粗放,不僅處理後産品流入非正規渠道,處理過程也對空氣、水和土壤産生了二次污染。”
“我們探索用物聯網和網際網路的方式進行廢品回收,不僅是想從源頭打通回收渠道,更是想通過可追溯的數據打造一個全程可監控的安全回收運營模式,避免流入非法途徑。”常濤説。
正是看中了網際網路模式的優勢,格林美、桑德等再生資源行業公司紛紛涉足網際網路回收。專注于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的上市公司格林美于2015年8月啟動了分類回收網際網路平臺“回收哥”,已進入武漢、深圳、荊門、天津四個城市,有超過3000名回收人員加盟,單日廢品回收量突破300噸。
據“回收哥”總經理張宇平介紹,格林美和很多其他再生資源行業公司一樣,有資源處理能力,卻面臨原材料短缺問題,“收不上來東西,正規軍幹不過遊擊隊”。網際網路回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處理工廠吃不飽的問題。
中國自2000年起在北京、上海、深圳等8個城市試點垃圾分類,但收效甚微。張宇平認為歐美等國家採用的分類垃圾桶模式在中國不奏效,其根本原因在於垃圾桶只是解決器物層面,並沒有從老百姓的思想、行為以及市場利益方面進行綜合考量,但網際網路模式也許讓分類回收行得通。
“只要輕點手機,就可預約安全可靠的到府回收服務,價格透明公道,操作便捷,這種市場化方式能夠有效引導市民進行垃圾分類,也有助於普及‘賣廢品也是做環保’‘垃圾分類産生價值’的綠色理念。”張宇平説。
“這不僅僅是商業行為,也獲得了政府的關注。我們已經與多地政府開展合作,希望他們的推廣能讓更多老百姓參與到這項綠色事業中。”張宇平補充道。
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政府要創新城市治理方式,城市發展要善於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市民勤勞之手同向發力。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副會長潘玉剛認為,再生資源行業與網際網路平臺相結合,不僅有利於垃圾分類,也優化整合了像金玉花這樣的城市拾荒者,有助於政府提升管理水準、創新管理模式。
“通過‘網際網路+回收’的方式整合現有的拾荒者,其實是把他們變成了産業工人,變得更加規範有序。當大家都意識到他們是城市分類回收的環保服務員時,他們就會受到更多的尊重和重視。”潘永剛説。
除了再生資源行業企業借助“網際網路+”實現轉型,中國還涌現出“愛回收”“再生活”“9貝殼”等一大批網際網路初創公司,並出現了前端回收與後端商業模式相結合的創新。
潘永剛非常高興看到這種局面。他指出,線上的擴展離不開線下支援,“只有現代化的回收方式與傳統加工模式實現有效對接,才能完善再生資源利用這一産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