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6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實”與“形”之議

  • 發佈時間:2016-01-14 03:33:53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吳衛群

  今天,很多傳統商業企業正在吹響“網際網路+”的集結號。

  但如果店商要轉型為電商,那麼是不是一家有十層樓面的大百貨公司,關掉九層樓面,只剩下一層樓面和一個店招,大部分管理層和員工都去網上做“店小二”吆喝,就是“網際網路+”了呢?

  在最近的一些採訪中記者發現,一邊是一些傳統商業的經營者因為房租、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高喊“日子越來越難過”,另一方面,ZARA、H&M、優衣庫、無印良品等“外來和尚”,在中國商業競爭最為激烈的一、二線城市卻在加快開店步伐。儘管它們也開闢了線上銷售渠道,但銷售額的大部分卻依然來自於實體店的經營,並沒有出現線上線下業務倒挂的現象。

  這些企業並非對電商咄咄逼人的競爭態勢視而不見,但是他們認為,實體店既是陳列商品的地方,更是聚合價值觀相近的人們的一個活動社區。網上商品是碎片化的,是按照商品類別進行垂直、線性分佈的。大多數顧客是先有買啥東西的計劃,再上網去搜索,用手、用眼、用腦就行,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五感中其他“四感”可以統統靠邊。而實體店,是把幾百幾千種商品陳列在一個空間,而且這些商品在陳列時,已經越來越不按“老規矩”出牌,當年沃爾瑪“尿布+啤酒”的混搭經典,如今已演繹成無印良品裏可以買書,瑪莎百貨裏可以喝英國下午茶,宜家裏可以喝咖啡……顧客步入這些空間,“五感”都被調動起來,即便不購買,在這裡也可以領“市面”、搭時尚脈搏,這些是網購無法實現的。

  值得一提的是,不急於“網際網路+”,並不意味著這些企業不具備網際網路思維。事實上,“外來和尚”們成功,恰恰是早在沒有電商的時代,就已經諳透了網際網路思維的本質——“由顧客決定賣什麼”。彼時叫做“顧客意見簿”,如今叫做大數據、反向供應鏈、供應側改革等,不一而足。比如,ZARA的成功秘訣就在於小批量、多頻次、快速上下架、隨時根據顧客的意見反饋改進設計。設計師在季初的設計,最後可能只有三分之一上架,由此可以減少庫存,加速資金利用率。無印良品也是如此,它有一個“IDEAPARK(譯為:創意公園)”的用戶社區頁面,顧客可以到社區發表提案。它們還有線上線下聯動的“MUJIPassport”計劃,用戶可以通過到實體店簽到、購買商品來累計里程,達到一定里程則獲得積分,用於兌換商品等。

  網際網路思維,説到底就是社群經濟、服務閉環。因此最盲目最容易失敗的網際網路轉型,就是只看到網際網路之形,看不到網際網路之實。這樣的觸網,不過是把實體店賣的東西搬到網上,經營者的思維依然是“有什麼賣什麼”,而不是“顧客需要什麼我賣什麼”。還有種更可怕的轉型是線上線下的顧客定位、企業文化、價值觀等完全“撕裂”,有的試圖線下針對中老年客戶,線上針對年輕客戶;有的則試圖線下賣新款,線上賣打折商品……你只要看ZARA、無印良品官網的基本色都與實體店的商品差不多,就知道這些“外來和尚”是如何在固守他們線上線下的一致性了。線上線下兩副“面孔”,很有可能老顧客丟了,新顧客也未必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