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如何發力

  • 發佈時間:2016-01-12 22:29:57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新華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6年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發力點何在?前不久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諸多新論斷、新政策、新舉措,傳遞出一系列含金量十足的政策走向。

  新常態下十個“更加注重””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經濟新常態調控思路的重大創新。如果説上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點提出和闡釋“新常態”的話,那麼這次會議的著力點則放在新常態下“怎麼幹”。

  “新常態是中國經濟從量變到質變長期積累、發展演化的必然結果,一方面表明我國發展站上了新的平臺,另一方面表明轉型升級的任務依然繁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宇説。

  正如會議所指出的,這是繞不過去的歷史關口,抓緊做好工作,就能順利過關。會議提出了經濟發展、穩定增長、宏觀調控、産業結構、城鎮化、區域發展、生態環境、民生、資源配置、對外開放十個方面的“更加注重”,明確了新常態下工作的重點轉向。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佔斌説:“這十個方面從宏觀到微觀,層層深入遞進,指向性鮮明,認識論和方法論兼具,政策性和針對性突出,為今後在新常態下如何開展經濟工作提供了遵循。”

  企業成本要六個“降”

  “要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打出‘組合拳’。”會議明確2016年將通過六個“降”幫助企業降低生産、經營各個鏈條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業稅費負擔,進一步正稅清費,研究降低製造業增值稅稅率;降低社會保險費,研究精簡歸併“五險一金”;降低企業財務成本,金融部門要創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環境;降低電力價格,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降低物流成本,推進流通體制改革。

  “煥發企業活力是整個結構轉型的基礎,這次減稅範圍廣、力度大,基本涉及全部政府調控範圍,且切中時弊。”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斌舉例説,增值稅目前是第一大稅種,如降低稅率會帶來較大的減負空間。

  提高財赤率強調“階段性”

  2016年宏觀調控政策總基調將保持穩定,但針對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一些新提法值得關注。

  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實行減稅政策,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並明確要保障政府應該承擔的支出責任。“針對當前既要適度擴大總需求,又要著力改善供給側兩方面的任務看,財政政策要承擔更大的責任,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是必要選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説。

  2015年我國赤字率約2.3%。張斌説,我國進入推進結構性改革攻堅階段,適當提高赤字率,有助於保障民生支出,開拓減稅空間,為企業降低成本。“當前提高赤字率仍有一定空間,但‘階段性’強調的是要把握力度,不會引發財政風險。”他説。

  張立群説,財政和貨幣政策不宜過度擴張,將更加注重可持續性,發揮穩增長的政策效應。

  房地産去庫存以“通”代“限”

  “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庫存”,“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就化解房地産庫存,會議作出一系列部署,最重要信號就是治標治本兼顧,供給側與需求側管理同時發力,在穩定房地産市場過程中,促進房地産業轉型,形成長期消費預期。

  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庫存,穩定房地産市場。

  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許農業轉移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就業地落戶,使他們形成在就業地買房或長期租房的預期和需求。

  明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以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擴大到非戶籍人口。

  當前樓市高庫存,一大症狀就是結構性供需錯位。供給側管理就是要使房地産生産商提供更適銷、對路、宜居的住房消費品:

  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鼓勵自然人和各類機構投資者購買庫存商品房,成為租賃市場的房源提供者,鼓勵發展以住房租賃為主營業務的專業化企業。

  鼓勵房地産開發企業順應市場規律調整行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促進房地産業兼併重組,提高産業集中度。

  化解産能過剩要“闖關過坎”

  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中結構性産能過剩比較嚴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認為,經濟增速放緩,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實際上是供給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一方面已有供給因為供大於求出現了過剩,另一方面部分需求缺乏相應的供給難以被滿足。

  專家認為,有效出清過剩産能是推進結構調整的核心。近期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不斷下滑、工業價格持續回落,産能過剩是癥結所在。一些行業的“僵屍企業”要得到有效妥善處置。

  為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産能,會議強調,妥善處理保持社會穩定和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關係。要盡可能多兼併重組、少破産清算,做好職工安置工作。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王軍表示,化解過剩産能要在化解存量和控制增量兩方面同時發力。一方面要加快工業化、資訊化深度融合,挖掘傳統産業升級潛力,並通過國際産能合作、兼併重組等方式,促進市場出清;另一方面,嚴格控制增量,防止出現新的産能過剩。“在這個過程中,要強調社會政策發揮兜底作用,減少給就業和社會穩定帶來衝擊。”他説。

  擴大有效供給重在“補短板”

  擴大有效供給,著力補齊短板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點之一。會議明確,要通過打好脫貧攻堅戰、支援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培育發展新産業、補齊軟硬基礎設施短板、加大投資於人的力度、繼續抓好農業生産等方面擴大有效供給。“目前我國的供給存在著重復和過剩的情況,下一步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應著眼于提高供給的品質和效益,這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重要意義。”王軍説。“創新”在擴大有效供給的眾多措施中成為亮點。會議指出,要支援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培育發展新産業,加快技術、産品、業態等創新。

  王軍説,針對一些落後存量,不能簡單關門破産,創新就可以通過新技術對傳統産業進行改造,達到用增量來化解存量的效果。

  關鍵環節改革“齊發力”

  推進結構性改革,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會議對多個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明確提出方向和目標: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財稅體制改革,抓住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完善地方稅體系等關鍵性問題加快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儘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紮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銀行體系改革,加快發展綠色金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完善個人賬戶,提高統籌層次;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解決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這些改革均突出了問題導向,全面深化改革將貫穿始終。”張立群説,國企改革為過剩産能調整、市場出清提供基本經濟制度支援;財稅、金融、銀行等領域改革,兼顧穩增長和調結構;養老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針對結構性改革推進可能帶來的下崗、就業等問題,強調基本民生兜底。

  調動各方積極性積聚合力

  儘管新常態提出已近兩年時間,但時至今日面對新常態,依然有一些人或等待觀望,或無所適從。專家指出,會議之所以強調堅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目的是在全社會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形成新常態下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王小廣説,調動各方積極性的核心是調動人的積極性,“我們有越來越豐富的人力資本,關鍵是如何通過政府職能轉變、體制機制改革將富礦變為新的生産力”。

  調動積極性,中央和地方兩個方面不可偏廢。會議談改革政策,明確允許地方進行差別化探索,發揮基層首創精神;談防範風險,提出要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置換工作。“中央在戰略上已做好了頂層設計,給地方留有改革試驗空間。各地只要因地制宜、各顯神通、敢闖敢試,就能形成你追我趕、奮發有為的良好態勢。”張佔斌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