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結構性改革怎麼改:供給側,怎麼看?怎麼幹?

  • 發佈時間:2015-12-28 10:02:27  來源:人民網  作者:顧仲陽 左婭  責任編輯:王斌

  

  最近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經濟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特別是對推進結構性改革進行了重點部署。

  即將到來的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推進?宏觀經濟政策應怎樣為結構性改革護航?……從今天起,本版將推出系列報道,聚焦結構性改革怎麼改。

  ——編者

  最近,“供給側”火了。

  時政報道中,“供給側”成了高頻熱詞。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微信朋友圈也在熱議“供給側”。朋友出國回來,曬好包、好表……點讚之餘,大家紛紛感嘆:在國外掃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供給側”沒跟上。

  什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旨在提高潛在增長率,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什麼是供給側?大家耳熟能詳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從經濟學角度看,屬於需求側的三大需求;與之對應的供給側則聚焦生産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説:“與注重通過刺激需求側‘三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不同,供給側改革強調從供給側發力,主張通過鼓勵企業創新和結構升級,通過降低企業稅費負擔等方式,促進經濟供給能力的提升,推動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

  “需求側管理更多解決的是短期問題,在經濟處於短期波動的環境下,旨在令實際經濟增長率儘量貼近即期的潛在增長率,經濟過冷了就刺激需求。而供給側改革則重在解決長期問題,從根本上促進潛在增長率的提升。”潘建成説,一般認為,勞動力、資本、資源、結構變動以及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是影響潛在增長率的六大要素。其中,制度創新從宏觀層面看主要是改革。在所有的這些要素裏,對目前中國經濟來説,改革是最基礎的,既可以使要素投入結構和增長更加合理,引導經濟結構優化,又可以促進技術創新動力的增強,進而全面提高全要素生産率。

  舉例説來更明白。促進家電銷售,需求側管理的思路是推出“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補貼等政策,鼓勵人們多消費;而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則是降低家電生産企業負擔、鼓勵企業研發新産品、創新銷售模式等,滿足甚至創造需求,拉動消費。因此,有專家將需求側管理比作對症下藥、見效快的“西藥”;而將供給側改革比作治本除病根的“中藥”。

  什麼是結構性改革?潘建成説,結構性改革就是要通過改革使我們的經濟結構更加協調。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單地説,就是通過改善供給環境增強供給動力、提升供給效率、優化供給結構,進而促進經濟更加穩定、協調和可持續增長。

  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我們要更加注重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簡政放權、減稅、國企改革等都可以理解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本質上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潘建成説。

  為何現在強調供給側改革?

  體現了從注重短期經濟增長向注重可持續發展的轉變

  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緩解當前我國經濟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把脈當下中國經濟,從需求側看, 1—11月房地産與基礎設施投資增速雙雙下滑,出口也繼續同比下降。需求不足的同時需求外溢明顯,海淘、境外代購風生水起。另一方面,需求升級趨勢明顯,電信、文化娛樂、養老等消費快速增長,綠色、時尚、品質消費空間巨大。而從供給側來看,我國既存在低層次産業的産能過剩,也存在著高品質産品和服務有效供給的不足。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説,供給側的滯後造成當前供需矛盾突出,供給不僅跟不上需求升級趨勢,而且滿足創造新消費、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的能力也不足,迫切需要通過改革,來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與問題。在近期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經濟論壇上,國務院研究室工業與交通司副司長張泰説,破除生産要素和商品在全國範圍內的自由流通障礙、大量的過剩産能和經濟結構性問題等,都是需求側管理所無法解決的,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多做些工作,則可以為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奠定基礎。

  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進入新常態,我國經濟面臨一系列結構性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與問題有需求側的,更有供給側的,核心是體制機制問題。通過改革化解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是新階段中國經濟的必然選擇。”遲福林説。

  “從強調需求側管理,到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體現的是經濟工作思路從注重短期經濟增長向注重可持續發展以及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與效益轉變。”潘建成説。

  供給側改革如何發力?

  供給側改革是要下功夫的精細活,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決心

  潘建成説,中國經濟現在面臨的問題主要是供給側的結構性問題,明年及今後一個時期,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應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影響潛在增長率的諸多要素來看,勞動力方面,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在下降,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延遲退休、加強教育提高勞動力素質等,見效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靠資源和資本的投入短期內提升潛在經濟增長率的空間也不大——嚴重的産能過剩制約了投資增長,資源環境更形成了長期的瓶頸制約。

  在潘建成看來,現在提升供給能力,可以從三個方面突破:一是繼續推動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二是推動産業從東部向中西部梯度接續轉移,並在轉移時注重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形成特色産業集群;三是鼓勵創新。“最核心的是制度創新,包括通過打破壟斷、降低民間資本進入重要行業的門檻來激活民間資本,通過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資源;通過金融改革充分發揮資金效率、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等,這些都是在各個方面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從而提高市場化效率。”潘建成説。

  從眼下的情況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優先解決好去産能、降成本、去庫存、補短板、去杠桿等幾大關鍵問題。

  一是化解産能過剩。“現在化解産能過剩,要更多從供給側著手,促進産業升級,堅決淘汰僵屍企業。”潘建成説。此外,推動去産能,還要進一步推動市場化的兼併重組,通過優勢企業發揮主導作用對生産力重新整合,提升整個産業的供給效率。

  二是降低企業成本。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需要打出“組合拳”,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負擔、財務費用等,目前還需要特別關注如何有效減輕企業繳納的社保費用。

  三是房地産去庫存。當前樓市庫存較大,一大原因就是結構性供需錯位。要鼓勵房地産開發企業順應市場規律調整行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促進房地産業兼併重組,提高産業集中度。

  四是補短板。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貧困問題、“三農”問題、生態問題、基礎設施等都是短板。補上這些短板,才能為我國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帶來新的機遇。

  五是儘快解決金融供給結構與融資需求不匹配問題。在保障金融體系安全的基礎上,促進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功能的提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升融資便利度,增強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的能力。

  “需要強調的是,供給側改革是精細活,需要下功夫,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要有定力,不能急躁。因此需要在全社會營造一種良好的心態,要對改革有耐心、有信心、有決心。”潘建成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