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十三五”勞動力市場現“新常態” 需增加新就業形態

  • 發佈時間:2016-01-12 10:42:32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1日舉行發佈會,介紹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的有關情況。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指出,現在的勞動力問題是總量過剩、結構性短缺,必須要提高整體勞動力的素質。此前,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也曾指出,兩孩政策的實施將有利於優化人口結構、增加勞動力的供給、減緩人口老齡化的壓力、促進人口的均衡發展。

  “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人民生活水準和品質普遍提高,其中一項指標即為就業比較充分。數據顯示,2004年中國勞動力市場出現了劉易斯拐點,勞動供給從無限供給轉向了有限供給。有觀點認為,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已壓低經濟潛在增長率,並將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掣肘。

  對此,社科院專家指出,中國目前已跨越劉易斯拐點,但並未進入勞動力絕對短缺時代,這意味著必須充分利用和消化吸收現有的勞動力資源。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援”,“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發展分享經濟,促進網際網路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將成為未來五年勞動力市場的“新常態”。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指出,全面兩孩政策出臺的時間條件成熟、時機適宜。來源:中新網

  現狀:人口紅利消失 結構性短缺成常態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2年15歲-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數較上年末減少了345萬。該數據2013年減少了244萬,2014年減少了371萬。據此,研究者普遍認為,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已成不爭的事實。

  

  漫畫:人民視覺。資料圖

  人口結構變化已引起中國勞動力市場發生深刻的變化。按照《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6》的評估,“十一五”期間,勞動力短缺就呈現出不斷嚴重的趨勢,“十二五”時期勞動力短缺局面在“十三五”時期將持續。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與其説中國缺少勞動力,不如説缺少的是‘合適’的勞動力,總量充足、結構性短缺將是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一種常態。”

  以農村勞動力為例,張車偉等專家在綠皮書總報告中指出,農村勞動力的短缺不是絕對數量的不足,而是適應農業現代化的新型農民的短缺。各種跡象表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基本上已經轉移殆盡,農業勞動力主要以老人和婦女為主,但是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對農業勞動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十三五”期間農村勞動力問題將逐漸凸顯,並可能對農業生産産生實質性的影響,因此必須考慮誰將是未來農村和農業的勞動力,並進行一些必要的準備。

  對策:經濟轉型與人力資源開發並舉

  面對可能出現的全局性勞動力短缺局面,必須從供需兩方面入手,實現動態平衡。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都陽在報告中指出,從需求方面看,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提高勞動生産率,減少對新增勞動力的需求,這也是中國進入經濟新常態後面臨的艱巨任務,也是“十三五”期間面對將出現的全局性勞動力短缺應該採取的必要措施。從供給方面看,則必須積極推進人力資源開發,從勞動力投入的角度來説,經濟增長要更多依賴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進而提高勞動生産率,而非依靠更多的勞動力投入。

  為此,一方面必須繼續消除戶籍問題等影響勞動力流動的各種制度障礙,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必須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從供給端看,既要培養更多市場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勞動者,也要為已經離開學校的勞動者學習新技能提供渠道。也就是從教育和培訓兩個環節實現人力資本與産業結構的更好結合,促進勞動生産率的提高。”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屈小博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以教育為例,當前的一個問題是高等教育目標、層次不清晰,同質性太強。”張車偉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不是社會不需要大學生,而是大學生的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脫節。因此,二、三本學校的學生應定位於技能型人才進行培養,將一些學校轉變為職業教育機構,並打通職業教育和國民教育的通道,使職業教育併入國民教育體系,讓職業教育機構的畢業生擁有與普通高等教育的畢業生相同的‘幹部身份’,並獲得相應的晉陞機會,最終讓社會去檢驗他們的真實水準。”

  未來:新型就業或將成主流

  針對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問題,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援”,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賴德勝認為,從 “十二五”開始,我國就確立了就業優先戰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要求在制定經濟發展規劃、調整産業結構和産業佈局時,優先考慮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提高就業品質。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楊偉國則另辟蹊徑地指出,雖然典型就業仍然是目前經濟社會中的“主流就業形勢”,但從勞動力市場發展的角度來看,未來,新型就業將成為主流就業模式。

  

  未來的生産線上,“機器人”成為不能缺少的環節。 資料圖

  “網際網路帶來了多元化的工作方式。比如把家裏閒置房間租出去的民宿Airbnb模式對旅館業帶來挑戰,‘回家吃飯’這類APP對餐飲業帶來挑戰等等。”楊偉國指出,現在就業方式變了,我們是依賴一個平臺,用自己的人力資本給客戶直接提供公共服務,而不是以往的先把人力資本提供給僱主,再由僱主提供給客戶。楊偉國對未來充滿樂觀,他認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機器人與人類很可能産生工作機會競爭。十三五規劃建議“發展分享經濟,促進網際網路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楊偉國認為,這就意味著我們要敞開懷抱,迎接“人力資本+”時代。 (記者 楊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