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産業網際網路黃金三十年來臨供給側改革淘汰“僵屍”企業

  • 發佈時間:2016-01-12 07:53: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産業網際網路黃金三十年來臨 供給側改革淘汰“僵屍”企業

  “過去20年是消費網際網路的黃金20年,現在開始進入産業網際網路的黃金30年。”矽谷創客資本創始人趙勝,在1月7日舉辦的“關乎你我 不止你我”2016搜狐科技財富論壇上説。

  他認為,共用經濟是對存量進行創新,“工業時代生産了大量過剩的東西,網際網路時代用大數據精準演算法重新匹配需求”。正如凱文·凱利所説,網際網路時代大家已經不在意擁有,而在意使用。共用經濟在全世界掀起了創新浪潮。

  趙勝介紹,2014年中國約有98%的資本投入消費網際網路,其餘2%投入産業網際網路。美國投入消費網際網路和産業網際網路的資本比例約為60%和40%,以色列為30%和70%。他預計,未來10年中國投資會全部轉向産業網際網路和新基礎設施。有兩個領域會産生千億級的公司:第一是生物制藥,第二是機器人産業。

  共用經濟要做厚而不是做重

  “如果每天住不一樣的豪宅算不算土豪?”“途家”聯合創始人、CEO羅軍認為,在共用經濟下,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土豪——住豪宅、坐豪車,以實惠的價格按時間段享受到他人的閒置資源。

  “夫妻倆帶兩個孩子去三亞度假,如果住酒店需要開兩個房間,怎麼安排?如果玩上一個月都住酒店,怎麼洗衣服?去海鮮大排檔,店家等了一年就為旺季這一個月賺錢,怎麼保證不挨宰?”

  羅軍提出的這些問題,都是開始懂得享受假期的中國人面臨的現實問題,所以“途家”致力於打造“旅途中的家”——客戶不是因為房子便宜才來住,而是因為服務好。在“途家”租一個兩室一廳的公寓,有洗衣機、廚具,一家人住在一起溫馨舒適,可以隨時洗衣服,還可以買回海鮮自己做。

  “共用還是一種感覺。”羅軍説,一位女士到海外度假住了“途家”的房子,她坦言房子和酒店比起來真的一般,但是她能和鄰居聊天,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好像成了當地人”。

  羅軍表示,共用經濟要做厚而不是做重,“做重是什麼都做,做厚是要考慮週全,和很多人一起來做,這才能形成一個消費企業的閉環。網際網路時代只需要做長板,做出特色。短板交給別人做,錢給別人掙”。目前,途家和滴滴出行、攜程、神州租車、下廚房都保持了密切的合作。

  “滴滴出行”企業級事業部行銷總經理鮑憲微認同羅軍的觀點,“滴滴出行”也在尋求更多合作。比如,在與“樂居”的合作上,如果客戶想去“樂居”的某個案場看房,只要掃碼就會安排車輛免費送。

  鮑憲微介紹,分析“滴滴出行”的用戶數據發現,65%以上的人用於商務出行:上下班出行、拜訪客戶、代老闆叫車、會議用車等。“這些用車和個人用車是完全不一樣的。未來,一切以商業為目的的出行都應該由受益方付費。”鮑憲微説。

  O2O公司倒閉的重要原因是沒找到真正的用戶需求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共用經濟經歷了從平臺共用到用戶共用,再到産品和服務共用的變化,在轉化過程中産能效率大幅提升。

  高原資本執行董事姚亞平認為,任何一個行業只有同時滿足3個關鍵點才能産生共用經濟:第一是用戶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第二是供給過剩,第三是用資訊服務彌補資訊不對稱。

  “需求是檢驗一切用戶、産品和服務的標準。”姚亞平發現,大量O2O公司死掉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找到真正的用戶需求。

  趙勝表示,當前供給側改革正在對供給端增大供給量淘汰“僵屍”企業。他認為,共用經濟不斷匹配C端和B端的需求,也在形成一種新的模式,“網際網路從來都是從C到B的,在B端共用經濟將帶來新的機會以及可投資標的”。

  不只是創業公司在尋找機會,巨頭也在共用經濟下開始轉型。京東到家行業聯盟及服務事業部總經理陳江龍介紹,京東做B2C電商一直以“很重的形象”被社會所認知,目前京東正在把整個供應鏈效益精簡到最有效。2015年年初成立的京東到家服務公司,在後端物流環節,利用社會的閒散勞動力包括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天橋上或者路邊的小攤小販配送“京東到家”甚至“京東商城”上的貨品。

  “河狸家”副總裁宋超認為,工業化時代大部分人接受標準化流程化的服務,非標準化服務形成長尾效應之後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通過共用經濟的方式可以按讓非標準化服務的供給方得到更多增長,需求方得到更多滿足,從而提升生産效率。同時,人和人的連接發生改變,供給方和需求方直接發生聯繫,可以提升服務供給方個人品牌的效應,個人提供的每次服務都是為自己而做,“這樣帶來的好處在於第一可以節省成本,第二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共用經濟盤活社會閒置資源

  共用經濟的火熱伴隨著成長的煩惱。有人提問,共用經濟是否存在對傳統經濟不公平的競爭,安全怎樣保障?

  這樣的質疑在國內最大的到府美業平臺“河狸家”剛成立時就遇到過。“‘到家’不一定是到你的家,我們讓服務動起來,讓服務找人。”宋超解釋“到府服務”的概念,“首先,如果你覺得在家裏享受服務不安全,可以選擇茶館、咖啡廳等比較公共的場所進行服務;第二,我們在招聘手藝人時有很嚴格的標準,必須有3年以上從業經驗;第三,對手藝人會有嚴格的資質審查包括相關的身份證明、銀行卡號甚至要求提供親屬作為擔保人;第四,跟保險公司合作,為消費者提供安心保障險,有意外情況發生的時候,消費者可以根據相應的條款獲得賠償”。

  除了提供保險和嚴格的資質審核,鮑憲微認為保障安全的基礎在於移動網際網路的大數據讓所有資訊都“有跡可循”。在“滴滴出行”上,能很快查詢到司機和乘客的身份、出行、評價等資訊,所以絕大多數人都會遵守規則。

  “共用經濟能讓人們的需求更有效率地得到滿足,然而對於一些産業來説可能並非好事。”姚亞平舉例,汽車廠商可能不希望所有人都共用汽車,因為買車的人會變少;房地産商可能會不高興,比如以前有人每年都去三亞度假,會想買一套公寓,但是現在住別人空閒的房子就好了。但是,“共用經濟去掉了産業冗余和庫存,讓閒置資源動起來,這是對整個社會資源的有效貢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