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企業創業:技術與市場孰重孰輕?
- 發佈時間:2016-01-12 01:31:06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創新行動派
2015年,“雙創”熱潮席捲全國。最新出爐的統計數據顯示,僅在成都高新區,2015年就新增各類在孵科技型初創企業3020家,同比增長300%。
作為科技創業的主力軍——技術達人,在告別了熟悉的實驗室之後,迎來的是殘酷的商海博弈。科技型企業如何才能從激烈的市場競爭者脫穎而出?企業發展中又如何平衡好技術與市場這二者的關係?帶著這些疑問,近日,科技日報記者走訪多家科技型企業,試圖探討答案。
堅守技術門檻,“創業不能離前沿學術研究太遠”
去年9月13日,在一場成都市政府專門組織、為創業者排憂解難的“蓉漂茶敘”座談會上,創立成都通甲優博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通甲優博)僅7個月的80後CEO徐一丹,表達了引入院士工作站的期望。
“畢竟是一個初創企業,申請院士工作站在企業資質、規模、成立年限等條件當時都還不具備,能否成為全國第一家擁有院士工作站的創業企業,心裏沒底。”作為一名年輕的創業者,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徐一丹依然有點緊張。“思想要開放一些。”會上,成都市市長唐良智的表態,讓這個有著十多年科研經歷的全職創業者感覺到“這事能成”。
“引入中國圖像測量領軍人物、中科院于起峰院士工作站,能讓公司在電腦視覺領域的技術優勢更加明顯。”剛剛率領團隊斬獲第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電子資訊組總決賽第二名的徐一丹告訴記者,作為這家電腦視覺領域高科技企業的領航者,十多年的科研經歷讓其深信“創業不能離前沿學術研究太遠”。
“科研水準決定著科技型公司能否穩定地推出新産品,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有優勢。”同樣認可此觀點的還有四川金域醫學檢驗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煒。他告訴記者,公司每年都會從1.5億元的年産值中拿出500—1000萬的經費投入到新品研發中,這樣的科研投入能保證公司每年都能穩定的推出5到10個新産品,“在醫學檢驗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這樣的産品迭代速度尤為重要”。
徐一丹也告訴記者,為加強公司與學術界的交流,在公司內部,設有專人蒐集電腦視覺領域前沿學術資訊,在每週四的下午,這個核心團隊成員有二分之一擁有博士學位的初創企業都會經歷一場頭腦風暴——起分享交流前沿學術資訊,而在這個公司內部的學術交流例會上,還時不時會出現一些業界專家的身影。
2015年,不安於此的徐一丹決定再進一步,於是便有了引入院士工作站這一大膽的想法。而在當天的“蓉漂茶敘”上,唐良智當場指示成都市科技局、市科協等部門要積極協調,積極落實,成都市科技局、市科協、天府新區等有關部門也積極跟進,主動派出專人進行了政策、流程方面的到府對接。
“目前一切進展順利,預計在2016年上半年,公司就將正式引入中科院于起峰院士工作站,成為全國第一家擁有院士工作站的創業企業。”徐一丹表示。
平衡市場需求,“在合適的時間引入合適的技術”
“科研人員創業,需要在合適的時間將合適的技術運用於合適的領域。”作為國防科技大學圖像測量專業博士,十多年的科研經歷,讓徐一丹預感到電腦視覺技術在未來的巨大商業前景。
成立雖然不到一年,但公司在電腦視覺領域已取得了多項原創性技術突破,相繼研發出TopGlass虛擬眼鏡試戴系統,TopUav無人機追蹤及穩像系統等産品,兩大項目預計年銷售額超1500萬元,並先後申請了30余項國際國內發明專利。2015年6月,通甲優博與無人機領先企業零度智控合作,推出了全球第一台搭載無人機自動跟隨功能的消費級無人機,而騰訊在全球消費電子展上發佈的旗下首款無人機産品——空影YING也採用了該技術。團隊在蜂巢創投的幫助下,更是成為了四川省內首家獲得無抵押商業貸款的創業公司。
“科研要做加法,創業要做減法。”徐一丹告訴記者,科研人員創業固然要關注前沿學術研究,但也需要平衡好市場的需求,“有時候,最好的技術並不適合當下市場的需求。”
徐一丹透露,團隊研發的TopGlass虛擬眼鏡試戴系統目前採用的就是相對成熟的演算法而非最新演算法,“因為現在的手機硬體不能滿足最新演算法對設備的需求,如果要採用最新演算法勢必會大大提升手機成本。”
有著同樣體會的還有周煒。“中小型科技型企業科研一定不能太超前,新産品、新觀念都需要一定的市場培育期。”而這樣的體會來自於一款結核檢測新技術的推廣經歷。
“當時公司投入了近百萬突破了Xpert MTB結核桿菌/利福平試驗這一新技術,這種檢測效率更高、國外普遍運用的主流技術,卻因為採樣不如老技術方便遭遇了推廣難,公司又不得不啟用此前的檢測手段。”正是有了這樣的經歷,周煒建議“技術團隊創業一定要重視市場需求”。
“科研人員創業,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蜂巢創投總經理魯品更是指出,科技型初創團隊很多是清一色的技術團隊,在市場行銷、經營管理、公司財務等方面人才儲備不足,使得一些科技型企業難以做大做強。
“在為企業提供財稅金融服務的過程中,我們就發現,一些經營收入已過千萬的科技型初創團隊,卻仍然是純技術團隊。更有甚者,部分科技型企業的負責人是市場、管理、技術、財務一肩挑,平常接受的就是其他企業的定制業務,不完善的管理制度讓這一類科技型企業很難進一步壯大。”魯品建議説,科技型企業創業還是應紮根于某一細分領域,將市場與技術融合形成産品,具備了量産能力後,企業的經濟效益才有望贏得大幅提升。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