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是房地産去庫存有效藥方
- 發佈時間:2016-01-11 09:04:14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6年伊始,多地打響房地産“去庫存”攻堅戰,推出了包括降稅、補貼、公積金、租售並舉等在內的去庫存所有政策,並把提高住房保障貨幣化安置比例當著去庫存有力支撐。
房地産高庫存不僅成了制約我國房地産健康發展“瓶頸”,更成了拖累中國經濟增長巨大“包袱”。自2015年以來,中央及各級政府已把房地産去庫存化當著重要經濟工作去抓,先後打出了簡政放權、減稅降費、金融扶持等系列政策“組合拳”,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對購房給予重獎、鼓勵農民進城購房,在政策使用方面可謂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但總體看,這些政策收效甚微。截至2015年11月底,50個典型城市新建商品房待售面積為3.73億平方米,全國整體商品房待售面積則達6.96億平方米,如果算上在建未售面積和待開工面積,房地産庫存就更高了。
去庫存效果為何難遂人願?在筆者看來,政府一年多來推行的去庫存政策,如推行的購房降稅、購房補貼、公積金貸款、降低購房首付比例等措施,實際都沒有超出刺激消費需求側範圍,而在改善房地産供給側方面著力不夠,出臺改善供給側政策近乎于零。而目前房地産高庫存真正原因在於房地産開發供給側結構失衡,出現了嚴重的供給大於消費需求的現象。這就是我國房地産去庫存難以走出困境的根本原因,也是去庫存陷入“邊去邊增”致命怪圈。顯然,僅寄希望刺激消費來解決去庫存問題,只能是治標不治本之舉。因此,當前房地産去庫存化,既要在刺激消費上用力,更要在供給側使勁,推出系列改善房地産供給側過硬的長效機制,才能為切除房地産高庫存“病灶”提供良好藥方。
從目前看,抓好房地産供給側改革,應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首先,嚴格限制房地産開發供地,斬斷房地産盲目發展“臍帶”。我國各級政府在城市用地建設上管制過松、權力過大,缺乏相應制約措施,尤其對城市發展規模、發展速度、經濟承受能力,缺乏科學論證,對城市土地到底多少用於房地産開發,心中茫然,加上短期利益驅動,土地財政依賴性較強,賣地衝動難退,這就造就房地産去庫存“邊去邊增”怪象。
為此,從現在起,應嚴格加大對城市房地産開發用地管理力度,各級國土部門切實履行職責,制定房地産開發規劃。同時,對房地産開發用地實行上級政府和上級人大共同監督,抑制下級政府房地産用地審批權力過大和失控問題;並建立高庫存問責機制,增強房地産開發用地監管威懾力,並增強地方政府改善房地産供給側責任感和緊迫感。此外,嚴格控制三、四線城市宅地供應,並對開發商已購買尚未開發的土地進行一次全面釜底抽薪,實行無償清退或低價贖回方式,以遏制房地産開發再次大幅增長。
其次,各級政府在房地産開發上,不能完全放任市場,應在規劃指引上有所作為。目前開發商對經濟形勢缺乏正確判斷力,受利潤驅動,盲目無序開發現象突出,尤其是三、四線城市,根本沒有對當地經濟發展水準、民眾收入狀況及人口增長趨勢形成一個正確研判,房地産開發事實上處於無序狀態。
對此,各級政府應充分發揮“有形之手”作用,肩負起對房地産開發科學引導重任:
一是根據經濟發展形勢,制定客觀、科學的城市發展規劃;二是將轄內所有房地産開發納入政府跟蹤監管範圍,防止擅自擴大開發面積,確保房地産開發規模、速度與城市增長規模、居民收入和人口增長相適應,消除供給側過剩現象。再次,大幅減少或停止保障安置房、經適房建設,優化房地産供給側結構。據資料,整個“十二五”期間保障房開工數量高達3890萬套,遠超3600萬套目標任務;雖為城鎮低收入居民居有其所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同時對“十二五”處於高速擴張的房地産來説,加劇了房地産供給側嚴重過剩。讓人欣慰的是,中央政府已看到了這個問題,做出了“提高貨幣化安置比例,減少保障房建設量”的決定,甚至政府在財力許可範圍內,加大收購商品住宅用作保障房、安置房力度,這無疑對改善房地産供給側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力度還遠遠不夠,從現在起各地可大規模減少或停止保障安置房、經適房建設,以貨幣安置為主;對轄內確需安置的城鎮居民,應在全面綜合衡量基礎上,再動工修建保障房,並將保障房納入房地産開發總籠子,抵減房地産開發總額,以杜絕商品房和保障房同時增長現象發生,為改善房地産供給側奠定基礎。
最後,控制中高檔、別墅及大戶型、低密度住宅開發數量,擴大與城鎮普通居民購買能力相適應的中低檔住宅供應量。通過稅收優惠鼓勵房企營建經濟適用房、廉租房,鼓勵房企將部分商品房轉化成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加大去庫存力度;同時,放鬆或解除之前對開發企業種種限制,引導開發企業優勝劣汰,在融資等方面加大對優質企業支援力度,促使房地産企業擴大生産力、創新産品、提升品質,更好地滿足人們對於優質住宅、創新型住宅的需求。(莫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