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環境從“治”理走向“智”理

  • 發佈時間:2016-01-11 01:31:1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打破砂鍋

  目前,我國在加強環境污染監管方面,如何更上一層樓?如何運用智慧手機、衛星、大數據等資訊技術手段提升環境“智”理水準?請關注——環境從“治”理走向“智”理

  污水處理廠不運作,終日“曬太陽”的現象讓各地環保局長十分糟心,特別是花費很多資金,有些污水廠卻不按照規定正常運作。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

  長期以來,環境執法人員需要趕到污染現場督查,用眼看或鼻聞,不僅勞動強度大,還效果差,有什麼高效手段提升治理水準?

  近日,由《環境保護》雜誌社在北京主辦的“中國環境治理高峰論壇上,來自環境監管一線的政府官員、專家分享了目前運用資訊技術手段提升環境“智”理水準的生動案例,令人切實感到我國在加強環境污染監管方面,借助智慧之力能更上一層樓。

  智慧手機實時監控

  遼寧省環境保護廳廳長朱京海介紹説:“遼寧在治理遼河的過程中,2008年—2009年投建了100多個污水處理廠,但收效甚微。於是,我們就向‘數字環保’要能力,2011年開始投入建設數字環保工程,2014年6月相關係統建成後,管理部門和普通百姓都可利用電腦或者智慧手機實時查看每座污水處理廠運作設施的現場畫面,查詢污水處理廠的基本資料以及污染物排放的自動監控數據,包括曝氣池和出水口的水質,全面了解污水處理廠的運作情況。”

  不僅如此,這個系統結合污水處理廠運作工況資訊等參數,還會對異常問題進行智慧預警,為實施遠端診斷提供支撐。實踐證明,預警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的結果在逐年接近。

  該系統以資訊化技術助推環保管理模式的轉變,節約了執法人力資源和執法成本,提高了現場檢查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杜絕了污水處理廠的偷停、偷排和超標排污現象。目前遼河流域水質已經達標,摘掉了重污染的帽子。

  衛星“鳥瞰”精確排查

  由於我國西部偏遠地區面積廣闊、地貌複雜,有時環保部門的人員督查一兩個企業需要跑上一天,因此,採用高科技資訊檢測手段,如衛星、無人機等,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為環境督查執法收集有力數據助力極大。

  環保部西北環境督查中心副主任馬國林説:“衛星所收集的數據,猶如一個歷史檔案庫,所以我們充分利用衛星的原始數據清查污染大戶。比如對陜西龍門地區,督查人員利用環保部衛星中心提供的衛星‘鳥瞰’數據,鎖定其中排放冒黑煙的企業,一一調出原始記錄並截圖,可謂歷歷在目,當時不開污染治理設備、超標排放的企業都會作為重點督查目標。而且,這種方式還可以利用於對國家自然保護區的督查,自然保護區佔全國很大的面積,達17%左右,通過衛星、無人機可以從中發現是否存在環境違法行為,可精確到具體哪個地方,便於清查。”

  大數據預估空氣品質

  “大數據的統計方法強調多樣性知識的融合,能夠把交通、氣象、人口、地理和空氣品質融合在一起。運用大數據技術可以達到監測霧霾現狀、預測未來幾天的空氣品質狀況,以及將來還可追溯霧霾的來源、形成原因等。”微軟亞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員鄭宇博士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説。

  他説,就目前而言,在做前兩個層面的工作:首先,由於城市各個角落空氣品質的差異很大,通過有效站點的監測讀數可搞清整個城市空氣品質的現狀。具體計算分析出1平方公里範圍之內的細粒度空氣品質,為市民精確提示何時有利於開窗通風或關窗、跑步、出行等。與傳統的方法相比,其在實時細粒度分析方面,準確率提高了20%。其次,可預測未來48小時的空氣品質。這融合了很多站點的數據、周邊300公里範圍內其他所有站點空氣品質記錄,以及自身所在當地的氣象狀況等。

  例如,運用北京市區內及六環以外總共約30多個空氣品質監測站點的數據,一方面結合現有站點的空氣品質的實時和歷史數據;另一方面,融合了氣象、颳風下雨、交通流量、人口移動性、道路結構(精細到有多少紅綠燈)等數據,訓練出一些模型,形成一個實用的系統。即使一個地方沒有站點,模型也能夠依據相關數據,估計出當地的空氣品質。

  2015年,國家環保部資訊中心已啟用這一系統,在京津冀區域、成都、福建官方渠道發佈資訊,另外,在網上或用手機應用APP“小魚天氣”可查到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成渝片區等70多個城市空氣品質狀況的相關資訊。

  誠然,環境污染治理既需要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公眾共治的污染治理體系,也需要智慧地採用大數據、衛星、智慧手機、無人機及網際網路等“利器”找到癥結,精準發力治理污染,可謂花小的代價解決大問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