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紀錄片《稻之道》:由“稻”入“道”,解開稻作文化密碼

  • 發佈時間:2016-01-10 16:28:3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 題:紀錄片《稻之道》:由“稻”入“道”,解開稻作文化密碼

  新華社記者姜瀟

  一粒大米,雖然微小,卻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社會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日前,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稻之道》,講述一粒稻米背後的故事,解開這一悠久歷史的文化密碼,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

  稻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養育了世界眾多人口。人類血液浸潤著稻米的養分,稻作文化也豐富著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紀錄片《稻之道》,是我們向大地、向我們生命中無法缺失的稻米,表達的敬意。”該片製片人蓋娟説。

  作為我國首部反映中華民族農耕文明歷史的紀錄片,《稻之道》以稻米為切入點,以小見大,通過《稻之源》《稻之田》《稻之人》《稻之味》和《稻之恒》五集篇幅,探討水稻農業在現代文明中的發展出路,全面展示了稻米起源和發展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影響。

  “中國稻作文化和稻田生態系統,是我國在國際上最具特色的農耕文化,也是我國最具特色的農田生態系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衛健認為,“《稻之道》創意好,是值得挖掘的科普題材,也是展現中華稻作文化的一個好課題。”

  這部廣西出品的紀錄片以近一半的篇幅展現廣西稻作文化風貌,畫面優美,文字典雅,將細碎庸常的平凡生活入詩入畫,將中國文化融入字裏行間。80歲的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梁庭望是土生土長的廣西馬山縣人,看完此片後這樣感慨:“我在北京工作生活了50多年,看到鏡頭裏的稻田,讓我又想家了。”

  梁庭望認為,這部作品不僅畫面壯觀、吸引人,而且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將人與水稻息息相關的聯繫,從考古、民族學、人類學等多個角度進行解讀。“從一粒米的微觀營養,到稻米所承載的民族文脈,小中有大,歷史與現實交融,意義深遠。”

  談起這次拍攝經歷,最難的還是如何利用好“天時”。導演王星羽説:“俗話説,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農作物的生長受著嚴格的時令限制,一旦錯過了,就只能等到明年了。因此每到種植時點,我們都提前做好充分準備,克服各種困難,力求拍攝圓滿。”

  如何將一粒水稻120至150天的生長週期,濃縮在不到2至3分鐘的時間裏?王星羽如此“揭秘”:“為了能記錄稻米的浸種、出芽、抽穗等各個不同階段的生長過程,我們拿到了水稻專家提供的不同生長階段的水稻,利用目前最新的拍攝手法,連續不間斷拍攝,用了40天時間、24小時不間斷拍攝,最終使鏡頭得以完整呈現。”

  《稻之道》以豐富的哲學內涵和美學視角,挖掘稻作文化的深厚歷史內涵。正如片中所講:“我們選擇了稻米,就選擇了一種文化,我們的生活情感甚至精神世界與稻米的榮枯盛衰糾纏在一起,與之同悲共喜,生生不息。”

  “《稻之道》追尋稻之源,探索稻之妙,展現稻之炫,是文化紀錄片難得的佳作。”中央民族大學李錦芳教授如是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