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執著堅守傳薪火

  • 發佈時間:2016-01-09 08:33:2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鐘欣

  每到田間地頭,王輝教授都隨身帶著他的記錄本,上面用鉛筆條理清晰又密密麻麻地記錄著“麥田裏的故事”。他説:“選一個品種必須考察多年的性狀,我經常翻出前幾年的筆電,看這個係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時間的表現。”歲月如梭,隨著記錄本的數量一年年增長,王輝已從當年的熱血青年變成了年過七旬的長者。

  淡泊

  學生説:“王老師關心的是育出更好的品種,把品種推廣得更快,生活上特別簡樸,不喜歡張揚。”

  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農科城楊淩仍是鎮級建制,城市功能不全,僅有一條泥濘的街道,條件很差。不少分配來的大學生一到楊淩,不等報到便一走了之。

  “王老師有多次調去沿海高校工作的機會,他都不為所動。旁人一説調走,他兩眼一瞪:‘科學研究有連續性,挪窩要另起爐灶,走啥!’”王輝的學生,同時也是與王輝共事多年的博導王成社説。受王老師的感染,王成社在留學日本後選擇了回國。

  在愛人馬桂霞的眼裏,整天泡在地裏、不按時吃喝的王輝就像是一頭倔強的“駱駝”;在女兒們的心中,父親對小麥育種就是“一根筋”的癡迷;在學生眼中,王老師敬業、認真、厚道。

  長時間的育種讓王輝積勞成疾,他幾次在麥田裏暈倒。矢志不渝的科研追求使他獲得了多項獎勵,例如全國小麥生態研究獲1995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西農84G6小麥品種選育獲1995年陜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西農1376小麥品種選育獲1999年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早熟高産西農2611小麥品種選育、高産優質多抗小麥新品種西農2208選育分別獲得2002年和2006年陜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他的學生孫道傑告訴記者,王老師關心的是育出更好的品種,再就是把品種推廣得更快。像報獎之類的事情,都是在別人的多次催促下才去做的,比如農學院和學校要有成果,學校就動員他。

  “王老師生活上特別簡樸,平時不喜歡應酬,不喜歡張揚,但是如果在育種上需要他去幫忙的、需要他協助鑒定育種材料的,他不會推辭。”孫道傑説。

  作為陜西省小麥育種首席專家,2012年王輝獲得了陜西省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淡泊名利、生活儉樸的王輝,在工作上卻很有開拓創新精神。正如他的女兒王宇英所説:“我爸年輕時就曾坐著長途車到一些種子站去推廣自己的種子。”

  2005年,“西農979”一路過關斬將最終通過國審。經過考察,王輝決定將“西農979”陜西區域種子生産經營權授予楊淩示範區入區企業——楊淩新西北種業有限公司。而這一決定也使得王輝成為西農大作物良種科技成果轉化市場推廣的第一人。

  2007年,楊淩新西北種業公司在陜西興平市來祁寨村幫助村民示範種植的近千畝“西農979”被陜西西瑞麵粉集團全部收購,拉開了陜西首個優質小麥品種産業化的大幕,售價高於當時市場普通小麥5%,讓農民得到了實惠。

  為了吸引更多人了解小麥育種知識,參與到小麥育種事業隊伍中來,在2015年西農大舉行的“科研成果進社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中,王輝拿出“西農979”的小麥麵粉,做成6萬個饅頭,免費讓師生們品嘗。

  傳承

  年輕人説:“我喜歡育種這個專業,希望自己70多歲時也能像今天的王輝老師一樣常在田裏。”

  在王輝並不寬敞的辦公室裏,一直端放著趙洪璋院士的遺像。恩師過世多年,但這位老一輩科學家特有的科學精神和為民情懷,每天都投射在王輝的心上。他説:“趙老師培育的“碧螞1號”是我國迄今推廣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他工作的年代比現在的條件艱苦得多,一隻皮包夾一個記錄本蹲在田頭,一塊幹饃,就這麼過了一輩子。他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為群眾服務的情懷,是育種者永遠的精神財富,我要繼續傳承下去。”

  王輝經常對學生們説:“小麥品種的地域性比較強,所以我們國家的小麥品種必須要靠自己來解決。”在科研實踐中,他堅持認為,要想出良種,常規育種這條路必須一直走下去,而人才是完成這一任務的首要條件。

  上世紀90年代初,王輝組建了小麥育種團隊。大年剛過,王輝就在楊淩的二道垣查看小麥的墑情。課題組的張玲麗深有感觸地説:“冬天最冷的時候,正是我們下地的時候。初春時,氣溫還很低,穿得少點兒站在地裏就會發抖。風雨過後,王老師就已經站在試驗地頭查看倒伏情況了。”

  孫道傑告訴記者,種一畝試驗地要幾十個人種幾個小時,因為每一粒的距離都要用尺規量好,做好標記。收穫時要一株株地拔、一穗穗地選。年復一年,學生們已經跟著王老師養成了嚴謹認真的實踐作風。

  熟悉王輝的人都知道他的“三嚴”:對育種嚴謹,對家人嚴苛,對學生嚴格。他説:“育人如育種,寬鬆是害,不嚴不行。”而學生在田裏有疑問,他是隨叫隨到,還時常與學生為業務問題爭得面紅耳赤。現在他的學生們很多已成為農科城內外育種界的領頭人了。

  小麥的“生長密碼”是紮根泥土。育種者的生命,也只有深耕于田野才有意義。退休後這幾年,每年的3月到10月,王輝還是經常一天天10小時地待在地裏。他説:“忙習慣了,真的閒不下來。”

  如何在現有優質高産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品種的增産潛力?這是王輝每天仍在思考的問題。“要增産,只能在小麥穗重上做文章,而現實卻是大葉片大麥穗,小葉片小麥穗。葉子大了,穗數會減少,難以實現增産。小葉與大穗成為我們要解決的新問題。”他告訴記者。

  很難説新的育種設想何時能實現,從優中選優,永遠沒有終點。王輝要把自己積累的豐富經驗傳給年輕人,他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總有一天能實現夢想。

  “種子是什麼?是希望。我們播下去的是一粒粒種子,收穫的是一個個希望。所以我認為,育種生涯是苦樂年華。而其中更多的是樂,是甜蜜,是幸福!選擇小麥育種事業,我一生無悔。”他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