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反腐需制度堵漏
- 發佈時間:2016-01-08 04:50:45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媒體報道,近些年,一批科研單位頻發貪腐,引發各方對科技經費投入方式的廣泛關注。事實上,過去數年間,全國科研經費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於科技研發的,60%都用於開會、出差等。
剛剛過去的2015年,我國科研體制在世界範圍內賺足了“面子”和“裏子”。10月,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似乎能夠説明,我國科研體制這個攤子也是能夠出成績的。可是,回歸現實,在企業科技研發投入未形成規模的當下,如果政府撥出的科研經費不能被完全保證用於科研之中,一個諾貝爾獎也不會給國人帶來多少信心。
冰冷的數據,最容易説明“科研經費不科研”的現狀——只有40%是真正用於科技研發。而且,科研經費似乎已經成為公款報銷的一個“大筐”,只要是想往裏面裝,便什麼都能裝得下。會議費、工資和福利、吃喝、考察、出國、買車、交通、辦公費用以及零花錢,幾乎都可以來自於科研經費。
科研經費腐敗,向來被認為是“最安全的腐敗”。大學被人們譽為象牙塔,科研機構更是對外行人來説非常神聖高雅,在許多人心目中,這些單位是不同於官場的“一方凈土”。然而,近年來不斷發生的科研腐敗案,卻一再警示人們,教育和科研領域絕非清凈之地。
只負責立項而不負責監督,只負責花錢而不負責討要回報,這讓我國整個科研體制變成了許多科研人員覬覦的富礦。以至於在過去一年的反腐中,高校不可避免地成了重災區。2015年全年,中紀委共通報34所高校的53名領導,平均每週1名高校領導被通報。科研體制內部的腐敗,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以我國每年投入科研經費1萬億元左右計算,至少有6000萬元做了與科研和學術無關的事情。與公款被侵佔和浪費同樣可怕的是,科研經費的異化會成為我國學術人才的“精神鴉片”。與清貧的學術之路形成強烈反差之後,套現科研經費就會成為許多科研人員的首要追求。它誘使一些人投身於科研,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對科研工作並無多大興趣,而是“意”在科研經費。於是,拉關係,走門路,爭項目,拿課題,是遠遠比科研本身更重要的大事。而課題一旦到手,一個課題組就會成為一個“項目部”,有獨立的支配資金。至於科研成果,往往就是換幾篇論文發表出去罷了。
必須遏制科研經費“跑冒滴漏”,學術科研腐敗頻發,要求我國科研學術機構必須建立一個客觀的、獨立的監督機構。科技部相關負責人曾表示,科技部將建立一個透明的、各部門在一起的科研資訊部署平臺,公眾未來可以在網上按照專業、單位等,查到各個部門立了什麼項目,以後的科研課題經費使用情況至少要在本課題或本單位內部公開,但願這樣的監督機制能夠早日建立。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