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勞務經濟土壤長出創業經濟嫩芽

  • 發佈時間:2016-01-07 06:29:46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5年前11月,我省返鄉創業者約4.2萬人

  □本報記者 熊筱偉

  人生第41個年頭,眉山市仁壽縣始建鎮鳳山村村民代翠英第一次有了私家車,一輛棕黑色的野馬SUV。“我現在回家弄了個生意,沒車真不方便。”

  過去這一年,代翠英等超過4萬名的川籍農民工,踏上了返鄉創業的旅程,成功吸納當地就業逾20萬人。和往年相比,增長明顯。作為全國輸出農民工最多的省份之一,四川在農村勞動力回流中的這一變化,足以牽動萬千、引人關注——就在2015年,在我省浸潤數十年的“勞務經濟”土壤上,長出了“創業經濟”的嫩芽。

  回鄉創業

  他們有資金有經驗還有“雙動力”

  去年底,深圳某手機代工廠。

  一拿到員工工資單,時任工廠管理人員的代翠英心裏就“咯噔”一下——成本太高、利潤太薄。1996年剛到深圳,代翠英就在手機螢幕廠做焊工。她在這行浸潤了近20年,心裏很清楚:生意不好做了。

  對此代翠英並不意外。去年以來電視、報紙上就不時有珠三角地區中小代工廠倒閉的消息。“國際經濟低迷導致外需下降”“沿海産業經歷轉型升級”等專業詞藻,充滿了她的耳朵。

  看到員工工資單那一刻,她下了決心:回家。除了發展的考慮,代翠英同樣在意公婆的身體:倆老人年過七旬,又不願搬到深圳;上中學的兒子雖帶在身邊,但平時自顧不暇。“早想回來了,總不能一輩子在外打工。”

  四川多地出現“返鄉潮”。今年前三季度,我省省外輸出農村勞動力同比減少3.7%。

  省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小剛用“雙動力”解釋代翠英們的選擇:沿海産業變化、四川經濟增速高於全國,為川籍農民工返鄉提供了經濟動力;而對家鄉的掛念,則是感情動力。

  2015年前11月,我省返鄉農民工總數逾130萬人,其中返鄉創業者約4.2萬人。他們有資金、有經驗、有能力創業。

  從頭來過

  拿出打工時的狠勁兒來創業

  回家是繼續打工,還是自己幹?代翠英堅定地選擇了後者。“平時盡和香港人、浙江人接觸,做生意嘛,看也看會了。”2015年2月,代翠英正式回到家鄉仁壽縣,最終選擇了做電商,“就賣外婆做的臘肉,是仁壽特色的‘生態豬’,有嚼勁兒。電商門檻也低些。”去年6月,農二哥食品貿易有限公司在仁壽縣成立,共3個人,在淘寶上開網店賣腌臘製品。

  在省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鳴鳴看來,這和川籍農民工的3個“三分之二”特徵有關:約三分之二並非舉家外出;三分之二僅受過初中及以下教育;三分之二租賃私房,居住成本高。這決定了其返鄉創業以就近的小微項目為主。

  創業的欣喜,很快被焦慮佔據。隨後幾個月始終銷售慘澹,每天網店瀏覽量以個位數計。代翠英幾乎用上了所有打工時期的管理經驗:請專人每天煮臘肉試吃,貨品實施庫存管控……都沒用,3個月虧錢超過10萬元。

  在張鳴鳴看來,農民工創業在用工、用地方面成本較低,但也面臨對行業認知不足、融資難度大、缺乏企業家才能等共性挑戰。

  當地政府組織的一次到杭州阿里巴巴公司參觀,讓苦惱中的代翠英找到了思路——這個電商大鱷總部最讓她震驚的,不是其龐大,而是公司居然配備了免費咖啡廳、籃球場,供員工上班時間休息。“和傳統行業比,電商真的太不一樣。”

  回到家,代翠英除了佈置咖啡桌,更立馬拿出當年打工時的“狠勁兒”,惡補電商知識,同時聘請2個有經驗的大學生,專職做活動、搞推廣。幾番運作,網店銷售額顯著上升,到11月時已實現盈利。

  帶動就業

  今年打算升級辦廠

  在外久了,難免會把家鄉和“外面”比較。這一比較,讓性格直爽的她有些憋不住火。

  去年省裏一位領導到仁壽調研創業,問起難處。她直率地回答:辦個證,服務人員愛理不理,不告知需要哪些材料,導致反覆跑“冤枉路”。事後,她發現辦事效率高了不少。

  代翠英公司5個人,雇傭的都是返鄉的本地人。如果算上給她供貨的外婆家作坊,她讓近20位返鄉者在家鄉就業。

  就在離仁壽幾百公里外的廣安市,當地新聞還報道一個農民工返鄉創業項目,雇傭某農業鄉鎮上5000余名農村留守人員加工産品,平均月收入超過2000元。

  張鳴鳴認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有效解決了農村留守老人、婦女兒童等群體的生計問題。省農勞辦相關負責人則認為,創業者們的回歸,為廣大的縣鄉鎮乃至農村,帶回了優質發展要素。

  採訪快結束時,代翠英在忙著打包——最近瀋陽定了一批貨,總價逾10萬元的豬舌頭等。她盤算著,年後該開個自己的加工廠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