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連鎖效應

  • 發佈時間:2015-12-17 08:03: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田文生  責任編輯:羅伯特

  過去,農民工“打工一人、致富一家”,對於社會的效應,被業界稱為“做加法”。而今,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一方”,則成為業界口中的“做乘法”。

  從“加法”到“乘法”,返鄉創業讓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工,成為“全民創業”中一塊不可小覷的重要力量。

  這是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根據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學者晉洪濤的研究成果,貧困階段的農戶表現為生存理性,核心目標是維持家庭基本生活;溫飽階段的農戶表現為生活理性,核心目標是減少農業勞動投入,儘量避免繁重的農業勞動;小康階段的農戶表現為收入理性,核心目標是追求最大現金收入;富裕階段的農戶表現為經濟理性,核心目標是實現利潤最大化。

  為四成本地打工農民提供就業崗位

  在重慶,每年外出打工的農民工群體究竟有多大?權威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9月底,重慶市累計轉移農業富餘勞動力809萬人,“轉移就業率超過95%,基本實現應轉盡轉。”其中,農民工返鄉創業吸納城鄉勞動力就業170.3萬人。

  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黎勇説:“農民工創辦的企業,不僅對自己有價值,對整個社會也具有價值,”黎勇介紹,截至2015年9月底,全市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企業吸納城鄉勞動力就業人數規模相當於市內農民工就業總量的40%。

  “全市每年返鄉的30萬農民工中,有近5萬人在返鄉創業企業就業。”他説,比如開縣興泰電子有限公司,450名員工中,從廣東返鄉的佔80%以上。

  “這些人創辦的企業,為留守務農的農民而言,也帶來了價值。”黎勇説,很多農業産業企業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盤活土地資源和存量勞動力,既發展了農業,反哺了農村,更帶動了農民增收創收,推動了精準脫貧。如雲陽縣紅霖食品有限公司,與周邊1000戶養殖戶簽訂長期養殖回收合同,僅養殖一項每年每戶農民就能增收1.5萬元。

  “從更宏觀的視野看,返鄉創業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黎勇説,農民工返鄉創業為家鄉發展帶來了蓬勃生機,創業形成的集聚效應優化了當地原有的産業結構,配套和相關産業均得到了協同發展。

  如合川區農民工李萬明創辦的“石丫”雞蛋品牌,産品遠銷西南各地,其蛋雞飼料需求帶動了周邊300農戶發展種植玉米、蔬菜等飼料類配套産業。

  忠縣、奉節、秀山等地採取“O2O”模式,陸續打造了新型“淘寶村”,構建起雲智網商城,將個人網商和數百家企業組織起來,線上下建立實體展示店,打造出覆蓋縣城、輻射鄉鎮的24小時物流配送體系,目前,三地約有1萬餘名農戶在家當起了供貨商,形成了産業發展集群。

  推動産業結構調整

  讓人意外的是,出身“農”家的返鄉創業農民工,並非一窩蜂地盯著農業領域創業。

  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務處處長張德祥披露,截至目前,返鄉農民工在第一、二、三産業的創業企業分別為15.7萬戶、11.3萬戶、10.2萬戶,佔比分別為42.3%、30.4%、27.3%。農民工返鄉創業在第二三産業比重比2008年提高了19.8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選擇三個産業的大致處於4:3:3的相對均衡的狀態。

  張德祥説,全市農民工返鄉創業陣地以村鎮、區縣為主,圍繞五大功能區域呈梯次分佈。截至目前,在村鎮創業的約有17.4萬戶,佔總數的46.8%,中心城市、主城區約佔53.2%。

  “我注意到,産業集群發展的趨勢日益突出,”張説,比如在開縣,服裝、油脂、機電加工較為集中,雲陽的食品、制種業等産業初具規模。“大家抱團發展”。

  引人注目的是,在我國産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返鄉創業農民工正成為實實在在的推動力量。

  他們創辦的企業中,相當一部分是承接了東部地區梯度轉移産業,有的是整廠遷移,有的是部分産品生産基地遷移,有的是産銷鏈條的一個環節遷移。

  “尤其是電子加工、服裝生産、小五金等製造行業居多,形成了市內建廠,市外銷售的互補發展模式。”張德祥説,比如梁平鵬宇五金、奉節卓興包裝、雲陽輝諧傢具等。

  更讓人欣喜的是,他們已經樹立和強化品牌意識,“我們要賣牌子貨,要做百年老店”。

  “有品牌、有廣闊發展前景的返鄉創業企業崛地而起。”張德祥説,比如帥鄉電纜、源野山珍、蕓山農業等品牌企業,呈現不斷增多的趨勢。

  “農民工創業,並非都是‘大老粗’,有相當部分與科技創新緊密結合。”他説,比如開縣馗旭生物科技公司的實驗室有博士14名,匯聚了50多個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專家成果。

  緩解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

  “除了這些經濟方面的效應外,我認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助於緩解農村社會問題。”黎勇説,農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土地撂荒等社會問題不容忽視,農民工返鄉創業成為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據測算,全市約有9萬留守兒童、11萬空巢老人問題因農民工返鄉得到了有效緩解,“社會效益非常突出”。

  開縣厚壩鎮大壩村主任李遠林為此提供了佐證。

  他説,村裏3.8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著1063戶、3853人,現在有大約1400人留守在村裏務農,“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了”。當地人的收入來源,“70%來自於打工收入”。

  “根據我們大致的統計,外出務工的大約1000人,在本地打工的大約1000人。”李遠林説,“另外,有大約500人返鄉創業了,其中包括6個規模比較大的、二三十個規模中等的。”

  “在本縣打工的收入與到縣外相比,最後回家後的留存,並沒有太大的差距。”他説。

  在李遠林看來,村子裏的人打工掙到錢後,返鄉創業,帶來的效應是非常好,首先是為本地人提供了工作崗位,“尤其是婦女,能照顧老小,這很重要。”同時,也解決了很多現實問題,“以前,村裏有一個家庭,兩兒兩女都帶著家人和孩子到沿海去打工了,留父母在家裏,病死了兒女們都不知道。現在沒有這種情況了。”

  “農民工返鄉創業後,村子裏的人有活幹、有錢掙,穩定多了。”他説,村裏的年輕人最希望的還是打工,而不是務農,其中,大約30%的人希望到縣外去,70%則傾向於留在本縣,“這和以前真的不同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