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憲容:中國依然是全球經濟火車頭而非風險源
- 發佈時間:2016-01-04 06:5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無論是2015年底,還是2016年伊始,對全球經濟風險的關注已成了普遍話題。不同的機構會根據所掌握的資訊給出不同的預測。
最近,英國《金融時報》整理了幾個星期來投資者與策略師的看法,歸納為2016年可能面臨的最為重要的七大風險。如美國通貨膨脹風險升高、歐洲經濟成長可能超過美國、英國脫離歐盟等。
在上述所謂七大經濟風險中,其中有兩項涉及中國經濟:分別是中國經濟是否會“硬著陸"以及人民幣匯率是否出現大幅度下跌。這也意味著,按照國際市場投資者的預測,中國經濟走勢與變化將是2016年投資者需要密切關注的重點之一。
那麼,國際市場為何會把目光聚焦在中國?根據2015年的經驗,筆者認為,其中最大的考慮之一是中國央行在8月11日突然啟動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的改革,這一動作讓人民幣匯率在短期內一度貶值3%。雖然按國際市場匯率變化,是很小的規模,但卻引發全球匯率市場、大宗商品市場一個多月的劇烈震蕩,也間接導致了美聯儲加息延後。
在國際市場看來,中國經濟的一舉一動對全球市場來説都非同小可,並可能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的影響。目前,中國經濟增速還處在放緩的過程,2016年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再加上政府在推動新一輪的經濟結構調整與改革,因此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確實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其實,國際市場投資者及金融機構對中國經濟有所擔心可以理解,更多的原因是其對中國經濟環境與問題了解得不夠充分,往往是在其已經設定的基礎或視界上來看中國經濟。
實際上,中國經濟問題與國際投資者的某些假想有很大差別。就拿當前中國經濟情況來説,面臨的困難的確很大,但中國經濟的兩大基本面往往被國際投資者忽視。
一是中國已經全面展開市場經濟改革,這形成了不可阻攔的歷史潮流。多年的改革讓中國經濟內部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比如東南沿海不少地方的經濟已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而在不少中西部地區卻相對落後。正因為這種地區經濟的差異性,讓中國經濟具有巨大包容性,經濟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不會影響全局,也就是常説的“東方不亮西方亮”。
再比如中國的房地産市場,個別城市泡沫早幾年就已經破滅,但這種影響直到現在也沒有向全國蔓延。所以,中國經濟出現一些風險隱患,往往表現為局部而不是全國性。
二是中國有一個近14億人口的大市場,這是全球其他國家無法想像的。由於中國地區之間的經濟水準差別,從而使中國大市場不僅體量龐大,而且具有相當的彈性。一個産品在中國可能會面臨不同的消費群體,比如一瓶水可以只賣一兩元,也可能賣到幾十元,都有市場。這樣富有彈性的市場,為中國企業及中國經濟創造了少有的發展環境,讓企業更能面對不同的經濟週期進行調整。
正因為有這兩大基本面,中國經濟在面臨困難時都能平穩度過。這些年來,國際市場總有一些機構及投資者預言中國經濟會出大問題,但這些預測都沒有應驗,關鍵點就在於他們不了解中國真實國情及市場。
另一個所謂的風險,就是有投資者預測2016年人民幣匯率可能出現較大幅度下跌。在某些國際投資者看來,如果人民幣匯率走低,不僅會讓大量資金流出,也意味著中國實體經濟真的出了問題。一旦中國外匯儲備快速減少,不僅會導致國內的資産價格泡沫破滅,而且會讓國際市場的交易商質疑中國貨幣政策和外匯政策執行的有效性。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將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創。
可以説,人民幣匯率波動的確是2016年中國經濟隱藏的風險點之一,但中國央行並不會像此前那樣,一直把人民幣匯率刻意維持在某個基點上,而是讓人民幣有彈性地自由波動。與此同時,中國也絕不會放任人民幣單方面出現大幅貶值,而且有能力在增加人民幣彈性基礎上,適度控制以應對人民幣貶值預期。
一句話,2016年,對於人民幣匯率的問題,中國有能力見招拆招,在權衡人民幣匯率走勢利弊的情況下相機行事。
回首2015年,中國倡導的亞投行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兩大金融機構成立,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顯示中國聲音和中國方案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展望2016年,亞投行將發放第一筆貸款、中國還將擔任二十國集團輪值主席國,將在促進全球治理體系完善、促進世界經濟增長方面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從這個角度上來説,中國依然是2016年世界經濟的“火車頭”,而不是風險源。
(作者為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