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石漠化生態修復之路怎麼走

  • 發佈時間:2015-12-31 03:14:5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圖① 經過石漠化治理後的馬山縣石山區村屯綠化現狀。

  圖② 河池市在大石山區通過種植核桃進行石漠化治理,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而且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圖為鳳山縣村前屋後的核桃林。

  圖③ 崇左市積極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2014年森林覆蓋率達54.22%。圖為黑水河兩岸山清水秀。 雷超銘攝

  眾所週知,在石漠化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嚴重制約著地域經濟的發展。對於生活在石漠化地區的人們,生存已成為大問題。作為全國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廣西岩溶區總面積達833.4萬公頃,列全國第二位,佔全區總面積的35.1%;石漠化面積192.6萬公頃,佔總面積的10.7%,列全國第三位。2015年12月29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林業局公佈了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在此之際,記者來到石漠化危害嚴重的廣西,調研這裡的生態修復情況。

  水土流失讓石頭越“長”越高

  沒有生命的石頭也能長高嗎?廣西崇左市龍峽山上的石頭就能,至少在60歲的龐宗鋒眼裏是這樣。山上草木不長,石頭卻越長越高,從小就生活在石山裏的龐宗鋒對這種事見怪不怪。

  其實,並不是石頭在長高,而是因為山上的植被破壞後,水土不斷流失,基岩裸露越來越多。崇左市林業局局長鐘海光説,龍峽山屬典型的岩溶地貌,重度石漠化。2006年治理之前,龍峽山基岩裸露度在45%以上,植被為少量石山灌草,蓋度不足10%。

  山上到處是石頭,只能在石頭縫裏的零星泥土上種點玉米。龐宗鋒從六七歲起,就常拿著尖木棍,跟著大人背著竹簍,滿山見縫插針點種。即使種滿一面山,稀稀拉拉地長出莊稼來,加起來也沒收穫多少糧食,每年供一家人填飽肚皮都成問題。

  龐宗鋒的經歷何嘗不是廣西石漠化災害嚴重地區上年紀人的共同記憶。由於幾乎沒有植被涵養水源,每逢下雨,石漠化地區極易發生山洪、滑坡;只要隔幾天不下雨,這裡就缺水乾旱。山窮、水枯、林衰、土瘦,水旱災害頻發,惡性迴圈,是石漠化地區的寫照。

  廣西石漠化地區是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地區,總人口1200多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多年來,石漠化一直是廣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絆腳石”。如何有效治理石漠化,修復已被破壞的生態環境,以減輕自然災害、消除貧困,成為廣西全社會亟待破解的生態難題。

  合適的樹種實現了非石漠化

  要有效治理石漠化、修復已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就必須首先解決一個現實難題:缺水少土、滿是石頭的山上能種活什麼?

  廣西林科院副院長項東雲研究員説,石漠化區域水土嚴重流失,不過一般石頭縫裏還殘存了一些土壤,只要樹木在石縫中生根成長,落葉逐步形成腐殖質層,生態修復就有希望。

  20世紀90年代,生命力強、生長迅速的桉樹在廣西、廣東、福建、海南等省區開始大規模種植。石漠化地區能種桉樹嗎?崇左市林業局先是嘗試在龍峽山種桉樹,發現桉樹能活,但長不好。2006年2月,崇左市林業局將龍峽山列為石漠化治理示範點,試種任豆樹、降香黃檀、格木、鐵刀木等生命力強、抗乾旱的樹種,同時混交台灣相思、銀合歡、小葉榕等常規樹種,點綴種植鳳凰樹、藍花楹、羊蹄甲等開花樹種。整地不煉山,見縫插針挖種植坑,平均每畝種植60至80株。

  “瞧!這就是任豆。幼苗一年可以長到一人多高。”崇左市林業局總工程師黃禮勒指著石縫里長出的一棵兩米多高的小樹説。任豆根系發達,能在石灰岩石縫中向四方生長,汲水以對抗乾旱。據測算,一年生任豆苗根可深入土中60釐米,側根根輻可達50釐米。由於萌芽力強,當森林遭破壞後,任豆能迅速萌發成大片灌木叢。

  龍峽山2006年2月生態修復性種植後,連續撫育3年,主要是除草、松土、施肥,同時加強管護。2010年,降香黃檀和銀合歡開始開花結實,落籽後萌生幼苗。如今人工造林的珍貴樹種林分生長迅速,鬱閉度達到0.8以上,長勢良好,已形成由多樹種組成的復層混交林。經測定,目前降香黃檀平均胸徑10.5釐米,平均樹高11米,最大胸徑15.5釐米,最大樹高13米,並已長有心材,心材直徑達5.5釐米。通過封山育林恢復的植被,蓋度達到75%。人工造林與封山育林相結合的石漠化治理模式,有效抑制了水土流失,龍峽山示範點已從原來的重度石漠化轉為非石漠化。

  “任豆是適合廣西岩溶地區種植的優良樹種,樹榦可作傢具材料,枝丫可作燃料。樹葉含蛋白質1.96%,高於大白菜和青菜,可作為青飼料。”廣西林科院生態研究所所長申文輝教授説,為優選石漠化地區生態修復樹種,國家林業局設立了重點科研項目,開展廣西岩溶地區樹種選擇及栽培模式試驗,從17種喬、灌木試驗樹種中,選出適合廣西岩溶地區種植的5個優良樹種。廣西林科院營建了試驗林215畝,初步篩選出3個高效配置模式,提出了相應的綜合配套技術,建立多樹種、喬灌草結合的試驗示範林2520畝。這個研究項目,解決了廣西岩溶山區造林樹種選擇和合理配置的關鍵技術問題。

  治理模式要因地制宜講求效益

  生態修復是目的,但要取得長效,一定要有穩定可觀的經濟效益。唯有如此,群眾才會有積極性,石漠化治理才能形成良性迴圈。通俗地説,石漠化治理模式一定要科學、實用。

  記者在百色市田東縣看到,12月末的百色山野,依然綠意盎然。田東縣印茶鎮昔日光禿禿的石頭山上,如今都被農民種上了竹子,鬱鬱蔥蔥。近年來,印茶鎮農民種竹積極性很高,麻竹、吊絲竹、雜交竹、細葉龍竹已發展到兩萬畝。印茶鎮新建村坡六屯農民淩甫立一個人就種竹400畝。

  種竹幹什麼呢?賣給紙業公司,每噸收購價四五百元。竹子就像草一樣,年年砍,年年生。石頭山上種竹子,好比坐等收錢。田東縣林業局局長陸萬富説,農民積極性高,政府順勢而為,大力推動“山上竹海”惠農利農産業。田東縣爭取到國家發改委1000萬元扶持資金,免費為群眾發放竹苗600萬株,免費為群眾作技術指導。對連片種植15畝以上的農戶,紙業公司免費提供肥料。“要致富,先種竹”,已成為印茶鎮廣大農民的共識。

  廣西林業廳副廳長鄧建華説,在石漠化治理實踐中,廣西林業部門總結出了“六字”方針,即:封,封山育林;造,人工造林、退耕還林;管,加強石山林木管護;沼,建設沼氣池減少燒柴火;用,石山森林資源加工利用;補,對石山灌木林實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受廣西區林業廳委託,對天等、龍州、羅城、平果、崇左、憑祥、田東、田陽、德保、那坡、馬山、大化、都安、忻城等14個市縣的岩溶地區進行調研後,採用層次分析法和綜合評價法,篩選出具有較高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栽培模式。當地種植竹、任豆就是被優選出來的。

  目前,田東縣竹基地建設已形成17萬畝的規模,每年産竹材20萬噸。僅此一項,農民每年增收近1億元。曾經石漠化災害嚴重的田東縣,現在森林覆蓋率達到了57.22%。石頭山變成竹林,農民就在林下養土雞。印茶鎮新建村農民淩文田養土雞1萬多只,每斤能多賣八九元,今年已純賺6萬多元。

  在崇左市環城東路兩側,有總面積多達萬畝的重度石漠化石山區。如今,這裡已被打造成萬畝珍貴樹種種植石漠化治理示範基地,光禿禿的石坡上已種滿小樹苗。這一萬畝石山,分屬太平鎮銀山、馬胎、隴斷3個村,2014年1月,被47歲的黃流輝從農民手裏整體流轉過來,合同一簽就是50年。購樹苗、挖坑、撫育,黃流輝已投入600多萬元。目前,示範基地已完成種植4719畝19.8萬株,都是降香黃檀、沉香等珍貴樹種,絕大部分已成活。降香黃檀俗稱黃花梨,號稱木中黃金。黃流輝有信心將一座石山變成金山。據鐘海光講,基地建設採用“公司+基地+農戶”運作方式,政府及林業部門給予資金扶持和技術指導,企業投資經營,農戶以土地入股,共同參與管理,將來收益由公司與農戶按合同約定分成。

  除了種竹子、降香黃檀、沉香,在石漠化生態修復中,廣西各地因地制宜,摸索出不少好辦法。比如:平果縣“任豆樹+劍麻”治理模式,田陽縣那滿鎮新樓村的“竹子+蘇木”治理模式,馬山縣的“山頂林、山腰竹、山腳藥果、地上糧、低窪桑”的立體生態治理模式。不管是哪種模式,都兼顧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岩溶地區森林覆蓋率增加9.2個百分點

  龐宗鋒如今在龍峽山從事生態撫育工作,每月工資2000元。2006年2月龍峽山生態修復性種植後,他目睹了石山逐步由灰變綠。

  據了解,廣西自2008年開始實施以小流域為治理單元的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至今年底,全區75個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縣共完成封山育林275萬畝、植被管護107萬畝、人工造林25萬畝,完成林業項目投資6.68億元,生態環境得到很大改善。據測算,新增林地每年可增加水源涵養量872.2萬立方米,減少土壤流失量129.6萬噸,吸收二氧化碳1.58萬噸。

  全國最新石漠化監測結果顯示,與2005年第一次監測相比,廣西全區石漠化土地面積減少了45.3萬公頃,凈減19.0%,佔全國減少總面積的47%,是8個石漠化省份中石漠化面積減少最多的;中度、重度、極重度石漠化面積分別比2005年減少9.2萬公頃、30.5萬公頃、9.4萬公頃,分別凈減14.0%、23.4%、52.5%,石漠化正向輕度轉化。廣西許多過去無森林覆蓋的石漠化土地,如今森林植被提高了許多。

  2009年,河池、百色等地遭受五十年一遇的連續特大乾旱,許多地方發生嚴重的人畜飲水困難。地處重度石漠化典型石山區的馬山縣古零鎮古零村弄拉屯,不但沒有發生人畜飲水困難,而且每天還為60多位在村裏修路的民工供應用水30多噸。村民李華敏説,這主要得益於村裏幾十年堅持在石頭山上造林綠化,山上森林茂密,涵養了水源。

  廣西林業廳數據顯示,廣西岩溶地區森林覆蓋率從2005年的52.4%,提高到2012年的61.6%,增加了9.2個百分點。全區石漠化土地生態狀況改善面積達89萬公頃,是繼續退化面積18.1萬公頃的3.9倍,改善面積遠遠大於惡化面積,治理速度大於破壞速度,實現石山區生態環境穩步向好。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介紹,“十二五”以來,滇桂黔石漠化片區91個縣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100多萬畝,封山育林6700萬畝,森林撫育3500萬畝,森林管護8300萬畝,治理石漠化面積3300萬畝。片區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近4個百分點,累計建成特色經濟林基地590萬畝,一批核桃、油茶加工企業成長為國家林業龍頭企業。在生態修復過程中,滇桂黔石漠化片區越來越多的貧困家庭實現了脫貧致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