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守住民生底線 共用發展成果

  • 發佈時間:2015-12-31 03:14:4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學引導經濟社會各領域的發展預期,積極貫徹落實各項民生政策,是我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必然要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在推進結構性改革中,用積極有效的社會保障政策守住民生底線,更好地發揮其人民群眾“安全網”、社會運作“穩定器”的作用,使惠民生與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防風險相互協調、齊頭並進、相得益彰。

  近年來國際經濟走勢偏弱、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我國能實現經濟社會穩步發展、深化改革持續推進,重在托底的社會政策功不可沒。今年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66萬人,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標;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實際增速超GDP增速;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環境逐步改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義務教育三張基本民生保障網已經織就……正是這些,讓我們有底氣應對經濟增速放緩,有膽氣啃改革硬骨頭,有決心去産能去庫存、推進結構調整,有餘力追求更有品質和效益的發展。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必須一如既往地將社會政策牢牢定位在托底上,把民生建設的重點放在兜底上,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

  托底社會政策,關鍵是按照“織好網、補短板、兜住底”的要求,在幾個重點領域持續發力。一是要繼續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條件,目前沒有改造的棚戶區仍然很多,解決好這部分群眾的安居問題時不我待;二是重點消除家庭零就業現象,多創造就業機會、多提供就業服務、多加強就業培訓,出現一戶、幫扶一戶;三是打好扶貧攻堅戰,多用産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等開髮式扶貧的辦法,提高效率、精準施策,堅決實現2020年絕大多數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四是繼續做好基本醫療保障,提升水準、加大力度、擴大覆蓋,解決好因病致貧返貧的難題,消除人民群眾的後顧之憂。

  托底社會政策,要提升政府效能,更要充分調動市場和社會的力量。比如已經實施的大病保險,把政府的基本醫保和商業保險結合起來,共同減輕了群眾醫療負擔;彌合教育缺口,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促進擴大就業,通過完善市場機制,創業創新活躍,就業規模和就業結構持續向好。實踐證明,基本民生必須由政府保障,非基本的各項需求則主要交給市場、借力社會。以更多更實的財政投入和政策傾斜,引導市場和社會更多支援,民生建設才能更有品質、有效率。

  兜底基本、加強薄弱、提升整體,“十三五”時期的民生工作任務繁重、挑戰頗多。各地各部門都要牢固樹立宗旨意識,處理好民生與發展的辯證關係,創新機制、上下聯動,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增強積極性和創造力,有針對性地改善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弱點,讓全體人民生活水準持續提升、共用改革發展成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