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流域治理“綠富美”

  • 發佈時間:2015-12-28 06:21:3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貴州盤縣驅車100多公里,記者來到了珠東鄉大槽子村,這裡是珠江上游南盤江和北盤江的分水嶺。通過2013年開始的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小流域綜合治理,昔日水土流失嚴重、山頭植被稀少、農作物産量低的景象一去不復返。這裡的坡改梯防住了水土流失,山改林造就了蒼翠茂盛的經果林,水淹壩增加了農民收入,機耕道穿梭農田方便了群眾生産。

  不僅如此,盤縣水務局水土保持辦公室主任胡彬對《經濟日報》記者説,小流域綜合治理給珠江流域帶來的好處很多:減少了大量泥沙流入,大槽子村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入珠江的泥沙從3716噸減少到1596噸;以前每逢雨季發生的多次洪澇災害,通過配套治理,現在基本消除,保證了珠江水質的凈化;通過植樹造林,荒山荒坡種植經濟林,確保了珠江上游生態平衡;森林覆蓋率由過去的59.3%增加到現在的74.63%。

  在大槽子村落水洞壩地,每年洪水期有143.6畝壩地被淹,四面八方流入的泥沙、垃圾從這裡匯入珠江。盤縣在項目規劃設計中,既考慮確保珠江源頭的山清水秀,又兼顧搶救土地資源,設計單位對山洼地落水洞暴雨時既出水又落水的情況,採取排、蓄、落的方式,在壩地修建排渠排澇,對落水洞進行因地制宜的治理,使壩地的土地重獲耕種。

  記者在壩區看到,通過沉沙池過濾到落水洞、流入地下溶洞再匯入珠江的水,清澈見底。水利人從源頭開始保護珠江水質的理念讓記者肅然起敬。

  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不僅保證了珠江源頭的水質安全,也使得上游群眾的生産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村民王有才一家5口人承包山地15畝,經過小流域治理後每畝地增加收入300多元。過去他在水淹壩承包的土地每年至少被淹沒45天,2014年只淹了3天,今年一次也沒被淹。過去水淹壩積水時間長,年年都有兒童溺水死亡情況發生,現在也沒有了。

  目前,中央和地方給大槽子村配套的630萬元小流域綜合治理資金已經發揮了較好的生態效益。大槽子村人工治理土地面積6446.7畝,坡改梯550.5畝,截、排水溝完成2464.5米,排澇渠完成915.3米,機耕道完成1548.3米,完成蓄水池35口、沉沙池6口,落水洞處理兩個。

  以前大槽子村由於植被較少,土壤暴露。一遇到大雨,山上的泥土就會被雨水沖走。長此以往,土壤肥力降低,越來越貧瘠,加上山路難走,很多農民都放棄了自家的土地,任其荒廢。現在大槽子村在荒山荒坡種植沙樹、柏樹、用材林共3974.25畝,不僅保持了水土,調節了環境,還增加了空氣含氧量。群眾通過自選核桃苗木,種植了20多畝經濟林,如今經濟效益初現。

  “過去看不到的斑鳩、野雞、野兔,如今到處可見。清晨連喜鵲的叫聲也能聽得到了。”王有才説。村支書葉長江説:“通過流域綜合治理,生産、耕作、灌溉、交通條件得到根本改變,土地利用率得以提高,農村産業結構及土地利用得到優化;流域農、林、牧、副及第三産業的發展,人居環境及村容村貌得以改善,農村的生存環境大大改善。目前,村裏9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10多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