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業適應氣候變化 措施必須越來越實

  • 發佈時間:2015-12-27 01:30:3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國農業用水量長期嚴重緊缺,氣候變化加劇了北方等地區農業用水的緊張狀況。”談及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業內專家反覆強調,我國農業缺水並不是一個新問題。

  12月7日,“氣候變化下水資源及其適應性研究”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指出,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從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糧食生産安全出發,需要分流域、分區域研究影響農業發展的重要因子及其機理,更有針對性地制定相關措施並加以實施。

  “氣候變化對農業會産生影響,這種趨勢性的判斷大家都知道。我們需要更加具體的政策建議。”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處長王蘭英説。

  黃淮流域所受影響最為嚴重

  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發佈的第五次評估報告提出了4個溫室氣體排放情景(RCP),濃度由高到低分別為RCP8.5,RCP6.0,RCP4.5和RCP2.6。

  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金霞告訴記者,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是對農作物生物機理的直接作用;另一方面是通過影響水而對農業生産産生作用。“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産量的直接影響相對較小,對水的影響卻較大。”

  從2007年開始,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持續研究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研究團隊對十大流域進行了模擬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如果不考慮氣候變化和水資源利用效益的提升,到2030年,除西南流域外,其他流域供需缺口占需水總量的比例將超過30%。氣候變化將進一步加劇黃河、淮河、海河、松花江、遼河、西南和西北內陸河流域的水資源短缺狀況。其中,黃河及淮河流域影響最為明顯,在RCP8.5情景下,水資源缺口比例還將再擴大10個百分點。

  除此以外,升溫還會降低地下水和地表水灌溉供給的可靠性。“灌溉供給可靠性降低,相應地灌溉強度會降低,灌溉面積會縮小,雨養面積會擴大。”王金霞指出,灌溉地的單産差不多比雨養地高1到2倍,灌溉供給可靠性降低將對農作物産量産生較大影響。據他們預測,2030年在RCP8.5情景下,黃河流域小麥總産量將下降13.27%,淮河流域水稻總産量將下降14.25%。

  “氣候變化對北方地區水資源的影響極為突出,應當把北方地區的水資源問題專門列入應對和適應國家氣候變化的總體規劃。”王金霞説。

  農業適應性政策也要算好經濟賬

  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黃季焜強調,農業生産是一种經濟活動,當氣候變化降低某種農作物單産時,其價格將上升,農民自然會對市場價格的變化做出反應,種植面積和投入將有所提高,從而減緩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總産的影響。同時,氣候變化導致國際農産品價格上升將提高我國農産品的市場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國內生産,減少進口。綜合考慮國內外市場變化以及農民所採取的應對措施,氣候變化對農産品生産的影響會顯著下降。

  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昌明認為,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不是表現在農業産量上,而是表現在為了克服氣候變化影響所採取的措施上,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上。投入增加,産量自然會相應增長,但這種投入並不是無限增加的。

  在王蘭英看來,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提出的預測結論頗為樂觀,其原因在於,市場因素本身包含了農民對氣候變化不自覺的自適應過程,他們已經採取了適應性措施。比如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選用作物新品種,採取新的農業種植技術,等等。

  “2008年,我們在申請全球環境基金贈款適應氣候變化農業開發項目時,根據專家研究成果,對之前實施的農發項目所採取的措施從適應氣候變化的角度進行了疏理。結果表明,那些措施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是有效的。”王蘭英指出,從科學指導實踐的角度出發,同時使政府投資更具導向性、精準性,希望專家提出的建議更具體一些。最好是針對某一類型特定區域的水資源狀況、氣候條件,結合考慮當地農民的種植習慣和水準等,提出可供選擇的農業種植結構和成本低、效果好的適應氣候變化措施。

   世行貸款項目強調“軟硬兼施”

  “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擺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農業發展提出要‘一控兩減三基本’。‘一控’,就是控制農業用水的總量。就此而言,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本身就是構成綠色發展的重要議題。”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認為,要集約、節約用

  好有限的水資源必須抓好兩個結合:第一,把兩個資源、兩個市場同我國農業發展的比較優勢結合起來;第二,把産業政策調整同水資源節約利用結合起來。他表示,這兩個結合能否達到預期的目標則和我國的農業投入方式高度相關。

  王蘭英介紹説,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原則上70%以上的投資用於土地治理項目,即高標準農田建設,産糧大縣是投資重點區域,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而用於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絕大部分投資用於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組織實施的世界銀行貸款項目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雖仍是投資重點,但在實施過程中更加強調“軟體“建設的重要性,包括平衡施肥、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病蟲害綜合防治,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示範推廣,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等,強調注重”軟硬體“建設的均衡推進,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相關連結

  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的影響是正是負?

  研究之初,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在文獻綜述時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對於氣候變化會對農作物産生什麼影響,不同專家得出的結論並不相同,正面和負面影響恰好是五五開。我國三大主糧——小麥、水稻、玉米的研究結論均是如此。

  王金霞解釋説,任何預測都是基於一定的模型和前提條件。在研究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這一領域,目前應用最多的是作物模擬模型(CROP Model)。它有一個假設前提,如果水、肥供給充足,二氧化碳濃度越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會越強,農作物就可以增産。也就是説,如果二氧化碳能被利用,溫室效應對農業的影響就是正的。如果二氧化碳不能被利用,溫室效應就是負的。但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二氧化碳才能被利用,科學界並沒有形成共識。所以,不同的假設條件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王金霞指出,從理論上講,通過大量的大田實驗,二氧化碳能被利用的條件是可以找到的。現在已經有科學家應用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模型,研究在完全開放的大田條件下二氧化碳對農作物的影響。不過,這種模型只對某個點上的狀況進行了研究,它可以推斷它所代表區域的情況,但不能推廣到全國。

  “很多因素導致氣候變化的影響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優化研究方法,尋找科學的真相。”王金霞説。

  (張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