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的挑戰須臾不容忽視
- 發佈時間:2015-07-06 05:49:28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不久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組織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三分之二的人認為在今年的聯合國氣候談判上,各國代表應“不惜一切代價”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在本世紀以內控制在2℃以內。來自79個國家的1萬多名公民就氣候變化議題參與的這一調查表明,氣候變化問題受到了全球的高度關注。
全球高度關注氣候
歷史上的氣候變化主要由地球運動和天文因素等自然原因造成,但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為因素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所説的氣候變化特指除自然氣候變化之外,主要由人類活動直接和間接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由於發達國家長期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氣體産生的溫室效應,近百年來,全球經歷了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于2013年9月27日公佈了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決策者摘要的主要內容,指出全球地表平均氣溫1880年至2012年約上升了0.85℃。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危害加大和海平面上升。世界氣象組織2013年發佈的報告稱,21世紀最初10年是自1850年有現代氣象數據以來最熱的10年,全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氣候極端事件,導致約37萬人死亡。
“去年國家發佈了數據,全球地表溫度近100多年來上升了0.85℃,我國近60多年來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1.38℃,全球的變暖形勢毋庸置疑。氣候變化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産生活。”陜西省氣象局氣候中心副主任孫嫻説。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專家組成員鄭大瑋介紹,中國氣候變化的總體趨勢與全球一致,1951年至2004年年平均地表氣溫變暖幅度約為1.3℃,大於全球同期平均增幅。全國平均降水量的變化不顯著,但時空變化特徵明顯。上世紀50年代以來,華北和東北地區降水明顯減少,乾旱加劇,南方和西部地區降水量總體增加。大部分地區極端高溫增加,極端低溫事件整體減少。上世紀80年代以來,南方洪水頻發,颱風登陸次數雖然沒有增加,但強度與危害明顯增大。
氣候變化挑戰人類
氣候變化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各地主要河流徑流量減少或變化不穩定,水土流失、生態退化、物種遷移等生態惡化程度加深,大氣環境容量降低,風能和太陽能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受到制約。溫度持續上升使冰山大面積消融,全球範圍內極端氣候事件頻繁增加。
此外,氣候變化對城市發展與工程建設也産生很大影響。氣候變暖使城市熱島效應加劇,冷空氣活動與風速減弱更容易形成霧霾天氣,不利於大氣污染物擴散與稀釋;水溫升高加速微生物繁殖和水體富營養化,使得城市環境更加脆弱,需要調整城市佈局與規劃,加強城市環境保護。氣溫升高,降水時空分佈改變,凍土層變淺,以及極端天氣事件多發對交通、供電、通信、供水、供熱、供氣等基礎設施建設與運作産生顯著影響。氣候變暖使建築工程的施工期延長,地基、防水、隔熱、通風等許多工程技術標準需要修訂。
暴露性強的旅遊、交通運輸、採礦等産業對氣候變暖與極端事件更加敏感。氣候變暖有利於高寒地區交通運輸和旅遊業發展,對低緯度炎熱地區不利。降水減少嚴重制約高耗水産業,霧霾天氣增多和水體富營養化要求對高污染産業採取更加嚴格的限制措施。農業生産佈局改變影響到以農産品為原料的加工業。降水時空分佈、太陽輻射和風速的改變影響到水電、風能與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生産的格局。氣候變化導致不利因素為主的産業就業機會減少。氣候變化使不同區域之間資源稟賦與環境容量的差異擴大,加劇國家間和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及貿易的不平衡。氣候變化敏感脆弱地區甚至會産生氣候貧困與氣候難民。
氣候變暖雖然有利於高寒地區人群出行與活動,與寒冷相關的某些疾病減少,但有害生物也在向北擴展蔓延,總體上對人體健康的負面影響較多,尤其是低緯度地區;氣候變化將改變農産品營養結構和優勢産地分佈,使人們的食欲和飲食習慣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到人體養分攝入和健康水準,尤其是氣候變化敏感生態脆弱地區的居民;氣候異常和極端事件頻繁發生使生態系統的不穩定性增加,生物多樣性減少,一些珍稀物種瀕臨滅絕;氣候變暖和經濟全球化使得外來有害物種入侵更加嚴重等等,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人類面臨的最大環境危機。
雖然採取適當措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減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但如氣候變化過於劇烈或速度過快,人類適應氣候變化的難度就會明顯加大;如果增溫超過4℃,甚至有可能超出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的現有適應能力,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面對氣候急劇變化的嚴峻挑戰,國際社會展開了全方位、深層次的密集行動,許多負責任而有遠見的國家正試圖通過共同的努力,本著“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達成全球協作一致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雖然目前溫室氣體每人平均排放水準不高,又處於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階段,能源消耗不可避免還要增加,但也應千方百計提高能源效率和儘快越過峰值,同時積極參與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這也正是人們對今年巴黎氣候大會的期待所在。
威脅糧食和水安全
“由於氣候是最活躍的環境因素,氣候變化對全球生態、水資源、糧食安全、人體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等都産生了深刻的影響。”鄭大瑋説。“我國氣候變暖幅度幾乎是全球的2倍,本世紀以來,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相當於國內生産總值的1%,是同期全球平均水準的8倍。”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説。
在一些地方,氣候變化帶來了一些福利。“不得不承認,氣候變暖增加了有效積溫,使一些農作物一季生産變兩季生産,特別是在陜北的一些區域,作物的生産總量甚至小有增加。”陜西省農業廳種植業處調研員馬寶霞説。
但在更多的情況下,氣候變化是不受歡迎的。在陜西南部地區,暖冬使得農作物的病蟲害增加。農業部門監測顯示,生産成本增加了,作物的品質也不像以前那麼好了,在陜南的優質秈稻區,水稻堊白部分逐漸增多。而湖南溆浦,卻在冬天出現了春天的景象。本來次年4月份開放的油菜花提前在11月份開放,對於農民來説,提前了幾個月開放的油菜花,意味著不能結籽,也不能收穫。雄偉的喜馬拉雅山也受到了氣候變化的影響,雪線在變化,冰川在消融。“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安全和水安全總體上産生不利影響。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單産下降。”鄭國光説。
雖然氣候變暖使得農業生産的熱量條件有所改善,二氧化碳濃度增高促進了光合作用,但華北、東北、黃土高原和西南地區的氣候暖幹化導致水資源日趨緊張,乾旱對農業生産的威脅日益加重。南方降水增加和颱風活動強度增大導致洪澇災害及其誘發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嚴重發生,西北則頻繁發生融雪性洪水。高溫熱浪的危害加劇,低溫災害雖然總體減輕,但霜凍災害卻有所加重。氣候變暖還使得病蟲害的發生範圍向北擴展,發生提前,危害期延長;土壤有機質、農藥和化肥分解速度加快,農業生産的成本增加。有關科研表明,由於我國每人平均耕地資源和水資源相對貧乏,如不採取適當措施,氣候變化將導致未來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一定程度的減産,對我國的糧食安全構成威脅。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