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用法律庇祐自然生靈的家園

  • 發佈時間:2015-12-27 01:30:3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陳 瑜

  “這次修改中,我們響應各方面強烈呼籲,把棲息地保護納入野生動物保護法保護範圍。”在26日分組審議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草案)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王慶喜在發言中強調,修法一定要從老虎、獅子、熊貓等野生動物角度出發,讓他們擁有一個賴以生存的家園。

  我國現行野生動物法已實施26年,促進了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發展,但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野生動物棲息地是野生動物賴以生存和繁衍的特定區域。根據全國第一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數據和一系列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成果,多种經濟開發活動造成棲息地面積縮減、割裂、品質下降,成為我國野生動物資源減少和部分物種陷入瀕危狀況的首要因素。

  十年後卡山保護區恐不復存在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李凱是在2002年將研究轉為野生動物保護的。從那時起,每年他要去兩次新疆卡拉麥裏有蹄類自然保護區(又名卡山保護區),最長的一次達40多天。

  卡山保護區成立於1982年,曾被喻為“觀獸天堂”。

  在遼闊的保護區,他見過藍天白雲下奔跑撒歡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普氏野馬、蒙古野驢和鵝喉羚。

  但2013年2月出野外回京後,他心情十分沉重:“這樣發展下去,再過十年,保護區恐怕不復存在了,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恐怕難以繼續。”

  卡山保護區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地皮往下八九米就是煤。在煤炭産業規模不斷擴大的壓力下,保護區功能和面積一再被調整,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植被、水源也破壞嚴重。

  這幾年,穿梭于保護區內216國道運送煤炭、各種礦石、金屬材料的車輛有增無減,灑落的煤染黑了路面和路兩側植被;繁忙的交通趕走了路邊隨處可見的蒙古野驢、鵝喉羚等野生動物;工廠、企業開到了保護區周邊、甚至保護區內。

  因礦産資源開發,近些年卡山保護區先後被調減了5次。

  談及研究的普氏野馬,李凱輕嘆一口氣:“現在的氣候、環境與100年前已有很大差別,再引入物種普氏野馬對祖居環境的適應需要漫長過程。”他舉例説,現在野馬每年感染的寄生蟲——馬胃蠅數量是當地同地域野驢的一倍多,這意味著物種恢復難度增加。

  生存空間重疊導致的衝突並非個案

  類似的衝突並非孤案。

  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鴻舉21日在做草案説明時提到,長江等重要水域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白鰭豚已經功能性滅絕,江豚、中華鱘等重點保護物種極度瀕危。

  中華鱘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目前僅長江中華鱘有一定的現存量。

  農業部提供給記者的參閱資料提到,由於長江和近海經濟的迅猛發展,水電工程、水體污染、船舶運作和捕撈等人類活動干擾仍將不斷加劇,大尺度的生態環境已不可能在短期得到改善,中華鱘自然種群命運令人十分擔憂。

  因葛洲壩截流和三峽蓄水,中華鱘越冬場面積下降,尤其是2013年首次出現葛洲壩截流以來未進行自然繁殖。

  在我國西南陲的西雙版納,“家族”迅速壯大的亞洲象也有“煩惱”。

  亞洲像是亞洲大陸現存最大的動物,也是我國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前兩年,作為我國最主要野生亞洲象棲息地之一的西雙版納方面發佈資訊,其亞洲象數量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170余頭髮展到目前的250余頭。

  亞洲象曾長期在西雙版納幾個自然保護區間穿梭覓食,但近年自然保護區間土地被大量開墾,村民修建房屋,種植橡膠、茶樹,政府修建公路等,野象被隔離在數個“生態孤島”上,人、象生存空間重疊,衝突時有發生。

  “目前,我國雖然建立了以自然保護區為主的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體系,但仍存在棲息地保護主體不全面、保護方式單一、禁獵區在實踐中被弱化、一些重要野生動物遷徙通道如停歇地、越冬地尚未納入保護體系等問題。”相關人士表示,我國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面臨嚴峻挑戰,迫切需要完善和強化相關法律制度。

  棲息地保護任重道遠

  有關棲息地保護,此次草案增加了保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野生動物、發佈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防止規劃和建設項目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的規定;細化了對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調查、監測和評估制度。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周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現行法律實行野生動物保護名錄製,主要考慮兩個因素:野生動物的稀缺程度、經濟價值。與以往單一的名錄製相比,這次增加了棲息地保護,更符合生態學的要求。

  但要真正解決棲息地保護問題,從法律和管理角度來説,都面臨不小挑戰。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經不能完全適應亞洲象發展,需要對棲息地適當採取改造、恢復等措施,其中包括採伐過密林木、建設必要的基礎設施引進水源等。但現行森林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禁止採伐自然保護區內的林木和生態公益林,並禁止建設相關設施,這與野生動物種群的恢復與增長相衝突。

  “一定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環評。”分組審議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嚴以新提到,很多環評一次不通過,再換一批專家來,最後總會通過。他提出,如果出現問題,參加環評的專家都要承擔法律責任。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6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