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015,中國文化“山水畫卷”濃墨重彩

  • 發佈時間:2015-12-26 15:13: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丁宜 賈小華 岳玉苓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丁宜 賈小華 岳玉苓)2015,乙未年,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自信而成熟,在世界文化畫卷上潑墨揮灑,精彩紛呈。

  從中國作為主賓國參加美國書展、入駐米蘭世博園,到孔子學院開遍世界、中國電影世界獲獎、各大時裝周勁刮“中國風”……中國文化與世界的和諧交融,成為拉近人民心靈的紐帶。

  厚重精深 潑墨世界

  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

  這一年,中國文化在全球範圍的傳播,如火如荼。

  春節伊始,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用中文寫下“家和萬事興”表達對中國人民的祝福;英國威廉王子在特別製作的視頻中用漢語向中國人民拜年;澳大利亞時任總理阿博特攜家人赴雪梨唐人街給當地華人恭賀新禧……

  與此同時,紐約帝國大廈、雪梨歌劇院、迪拜帆船酒店、多倫多的加拿大國家電視塔紛紛亮燈;美國芝加哥市政府希望把“歡樂春節”活動打造成北美地區最大的農曆新年慶祝活動;大型春節焰火晚會“和美中華”首次在美國舉辦……

  春節文化走向世界,不僅是世界對中國文化的尊重與認可,也是中國文化與全球多彩文化和諧共生的最好例證。

  讀書是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方式。2月,中國作為主賓國首次參加明斯克國際書展,400平方米超大展區為明斯克書展史上之最。在古代雕版印刷現場操作表演臺前,白俄羅斯民眾排起長隊,領取現場拓印的《四美圖》。5月,紐約哈德遜河畔,中國主賓國活動成為美國書展創辦以來最大規模的主賓國活動。濃郁書香讓人們近距離感知中國,美國書展烙上醒目“中國印”。

  中國文化“走出去”,米蘭世博會上的表現堪稱驚艷。在長達半年的展期內,形似田野麥浪的中國國家館,躋身最受歡迎的三大場館之一,成為義大利人眼中“世博精神的完美闡釋”。其承載的包括食文化、茶藝、刺繡、舞蹈以及少數民族文化在內的諸多中國文化元素,吸引逾300萬遊客參觀。

  英國威廉王子3月訪華期間,用毛筆為“小羊肖恩”雕塑點睛,啟動中英文化交流年英國文化季。8月,包括舞蹈作品《重之五》、魔幻無聲戲劇《龍》在內的中國文化節目亮相蘇格蘭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好評如潮。

  在中國作為主賓國參加的赫爾辛基藝術節上,約600位中國藝術家赴芬蘭表演,涉及京劇、崑曲、民樂、交響樂、芭蕾舞、現代舞、雜技、電影、水墨畫、器物設計等多個門類,還有太極教學、美食品嘗、風箏展示等活動,將北歐有史以來最盛大的中國文化展示活動帶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中國地大物博,中國文化的規模其實相當於整個歐洲文化,”赫爾辛基藝術節總導演埃裏克·瑟德布盧姆讚賞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他這樣評價這些來自中國的展示:“每當你開啟一扇門,背後又會有另一扇門,每天如此。”

  心靈共鳴 點染民間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

  這一年,中外民間文化交流乘勢而上,“民親”指數不斷攀升。

  影視是各國民眾彼此了解、相互交流的重要文化手段之一。在戛納電影節,侯孝賢憑藉《刺客聶隱娘》摘取最佳導演獎,詩化的影像跨越了東西文化間的溝壑。賈樟柯導演的《山河故人》全球熱映,中外觀眾通過電影了解快速變革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普通人的生命變遷與情感體悟。

  即將於2016年1月1日上映的《神探夏洛克》電影版特別回饋龐大的中國粉絲團,在貫穿全片的秘密線索中,專為中國觀眾特設了“福利”線索,讓懂中文的觀眾在破解中獲得樂趣。

  2011年,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為中國影視劇走進非洲開啟了大門,讓坦尚尼亞觀眾感嘆“不同國度的人們,有著同樣的情感和生活經歷”。今年9月,“2015北京影視劇非洲展播季”在肯亞啟動,一批中國當代題材的優秀影視劇陸續與非洲觀眾見面,譯製語種包括英語、法語、斯瓦希裏語、豪薩語、約魯巴語等7個語種,覆蓋更多非洲國家。

  “隨著中肯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國電視劇和電影在肯亞廣受歡迎。這些影視劇成為顯著的文化力量,促進了中肯兩國關係的發展。”肯亞體育、文化、藝術部長哈桑·瓦裏奧説。

  世界時尚舞臺,中國元素不可或缺,甚至引領潮流。6月,“中國風”壓軸米蘭男裝周,“上久楷”宋錦布料、中國宮廷服飾紋樣、唐卡藝術等中國元素脫穎而出,與國際化的時尚表達相融合。9月,“時尚深圳”亮相紐約時裝周,倫敦T臺華人設計師力量日趨壯大。

  文化共鳴,是聯結人民的心靈紐帶。

  9月,程派傳人、當代京劇藝術代表人物張火丁在美國紐約和加拿大多倫多出演全本京劇《鎖麟囊》和《白蛇傳》,場場爆滿並在北美掀起一股京劇熱潮。《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主流媒體給予大篇幅報道。“個性化”的文化傳播方式引發對“張火丁現象”的討論,為在民間層面開展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鑒。

  藝術無國界。這個夏天,旋律優美的大型原創歌劇《運之河》唱響歐洲大陸,在日內瓦、布魯塞爾、羅馬、米蘭四地舞臺,以西方觀眾熟悉的歌劇形式,闡釋中國文化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政治智慧與文化內涵。首場演出結束時,800多名現場觀眾全體起立,掌聲經久不息。

  在辛巴威,以“華人搭臺、當地人唱戲”模式打造的非洲版“星光大道”走進尋常百姓家。20歲的丹澤爾·馬雄加尼卡摘得“2015夢想秀”桂冠,並獲得赴華演出機會。“中國之行讓我夢想成真,但我覺得這只不過是個開始,我想報考音樂院校,成為一名出色的錄音師,也許將來會去中國深造。”

  互學互鑒 勾勒未來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這一年,中外文化互學互鑒,交相助益。

  遍佈全球的孔子學院讓中國文化與世界親密接觸。以語言為媒、文化為橋,孔子學院已成為中國與世界開展人文交流的響亮品牌。

  迄今,中國在全球134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500所孔子學院和1000所孔子課堂,就讀學員總數達190萬人。僅在英國一個國家,就有近30家孔子學院提供110多門相關課程。

  柏林自由大學孔子學院德方院長羅梅君説,該院很多學員對學習漢語充滿熱情,迫切希望了解中國,“有一名學員甚至每次開車70公里來上課”。

  一些外國人更擔當起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哈比巴拉在中國留學,畢業後將中醫藥帶回家鄉巴勒斯坦懸壺濟世。巴西耄耋老人塔瓦雷斯孜孜不倦研究中國,撰寫關於中國的8本書和500多篇文章,做了數百場關於中國的演講,讓眾多巴西人認識中國、走近中國。

  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英國BBC一部名為《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的紀錄片在中英兩國引發廣泛討論,反映出中英在文化和價值觀上的差異。但更多有識之士並沒有被差異所羈絆,相反,他們看到了對方的優點,並開始思考如何向對方學習。

  博亨特中學校長尼爾·斯特羅格説:“這部系列紀錄片播完後,我們會看看我們能從中學到些什麼,我確信中國老師們也會這麼做。”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展望2016,有理由相信,在“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下,中國文化一定能夠以更加自信、成熟的姿態活躍在世界舞臺,在交流互鑒中勾畫出合作共贏的美好圖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