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樸槿惠諳熟中國傳統文化告訴我們什麼?

  • 發佈時間:2015-09-07 15:58: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鄭漢根 新華國際客戶端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南韓總統樸槿惠就任以來,積極發展對華關係。此次排除爭議,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在中國網路上掀起一股不大不小的“樸槿惠熱”。

  筆者一直認為,樸槿惠致力於對華友好,是她從南韓國家利益出發做出的理性選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與她對中國文化的深厚情結不無關係。

  樸槿惠曾經遭遇巨大的家難,父母雙雙被刺身亡。在“比死亡還痛苦的艱苦歲月裏”,中國學者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幫助她重新找回“生命的燈塔”。中國傳統文化智慧、通達、慈悲的精神,讓她走出了絕望,涵養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體悟出“內聖外王”的為人之道,並決心將國家作為“唯一希望服務的對象”。當一個人瀕臨絕境,若某個人或某本書拯救他脫離苦海、發現光明的天地,他會在心靈深處懷著對這個人或這本書最深的感恩。“拯救”了樸槿惠的中國傳統文化和産生了這種文化的中國,無疑贏得了她源自內心深處的好感。

  此次訪華期間,樸槿惠特別提到,韓中兩國有數千年的文化和思想交流歷史,擁有深厚的文化資源和無限的創意能力。她建議韓中在文化領域加強合作,讓文化與經濟融為一體,發揮資本、內容協同效應,在文化領域營造一個共同市場,並共同進軍第三市場。筆者認為,樸槿惠關於韓中建立文化共同市場的主張尤為值得關注。沒有對合作對象國文化的深刻認同,恐怕是不會在文化領域如此提議的。

  與政治、經濟、軍事等因素相比,文化是最能深入心靈的東西,對一個民族文化的了解也最能引起對這個民族的認同。中國的儒釋道與諸子百家,帶來內心平和的境界,啟示著人際和諧的藝術,倡導著天下大同的理念。如果深入中國文化和歷史,就一定會認識到,有著這種文化歷史的國家,絕不是製造“威脅”的國家,與這樣的國家加強友好關係,是致力於和平發展的共贏之舉。

  除了樸槿惠,世界上還有不少尊重中國文化和歷史、能夠從精神深處或者努力從精神深處了解中國的外國領導人,比如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德國前總理施密特等。他們在看待中國時,有著與大多數西方政客不同的眼光。他們對中國懷著尊重的心態,視中國為愛好和平的國家,也都主張自己的國家乃至更多的國家積極與中國發展友好關係。

  今天的中國,是從歷史中一路走來的。如果更多的外國領導人和外國民眾,能夠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必然會對當前中國所發生的一切,有著全新的認識,而不是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時不時“傲慢與偏見”地看待中國。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曾對筆者説,中國文化是一棵樹,西方文化是另一棵樹,西方年輕政治家應該更多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

  這讓筆者想到,如果中國文化的精華能獲得外國人更多的了解和認同,與我們産生共鳴的外國朋友就會越來越多;如果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認識到中國文化對和平、和諧、天下大同的不渝追求,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也會不攻自破。

  歷史上的中國,曾以優秀的文化和文明成果,贏得其他民族的尊敬,成為其他民族學習的榜樣。比如唐宋以至後來相當長的時期,日、韓等國深入學習中國文化;在歐洲,四大發明等中華文明成果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中國文化思想對近代歐洲啟蒙運動也産生了不小的影響。

  今天,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文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我們希望更多的外國人能夠體會到中國文化的精華,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品美食、看京劇。這就要求我們自己首先掌握中國文化的精華,然後用外國受眾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傳播出去。

  不可否認,目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存在很大斷層,當代中國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踐行還比較欠缺。重拾中國文化的優秀底蘊,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樸槿惠作為南韓總統,能如此深入領悟中國傳統文化,從中國文化精華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們作為中國人,有什麼理由不深入學習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從中尋找安身立命的滋養、經世濟民的動力?如果更多的國人更懂得中國文化的精髓,我們將在與其他文明的對話中有更堅定的文化自信,也將在國際舞臺上獲得更多的尊重和共鳴。(作者鄭漢根,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