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去産能”將幫助全球大宗商品再平衡
- 發佈時間:2015-12-25 02:10:47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行業觀察
供給側“去産能”將會有利於緩解相關行業和産品的低迷現狀,大宗商品價格接下來有望得到支撐,並在2016年末扭轉價格頹勢。
“中國因素”一直是影響大宗商品價格的核心變數之一。此前國際市場聚焦中國需求,而當前在美元加息背景下,中國供給側的變化正在全球大宗商品走向中扮演重要角色。
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跌跌不休。標普高盛商品現貨指數顯示,自2015年初以來,能源價格下跌了30%;彭博大宗商品指數已基本處於1998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大宗商品市場的“病根子”在於供需失衡。國際上,原油從賣方市場淪為買方市場,各國陷入爭奪市場的惡性競爭中:美國解禁原油出口、持續釋放頁巖油産能,OPEC國家為了保護市場佔有率堅持不減産,美歐放鬆對伊朗的制裁,這些因素使得世界原油庫存不斷創出歷史新高。國內看,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産能擴張,鋼鐵、石化、有色、建材等行業産能都達到或超過上限,絕對過剩和週期性過剩同時顯現,PPI連續近50個月負增長,生産領域已現通縮。
在此嚴峻的市場環境之下,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可能率先給全球大宗商品“漫漫寒冬”帶來一絲暖意。供給側改革著力於“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相關行業産能出清提供了基礎條件。從鋅企到鎳企、銅企乃至鋁企,中國的資源型企業紛紛開始抱團取暖,涌現了一股壓縮現有産能、聯合減産熱潮。“中國因素”將引領全球大宗商品市場步入“去産能”新週期。
其實,從全球市場來看,供給頑固過剩的狀況也難以長久,全球範圍內的供給側“去産能”趨勢已經在逐步顯現。2014年7月以來由原油引發的大宗商品集體暴跌已使諸多商品跌至成本線附近,由此引發的供給收縮將在未來逐步顯現。
供給側“去産能”將會有利於緩解相關行業和産品的低迷現狀,再結合中國需求的漸次企穩和美國需求的復蘇,從前兩次美元牛市下的大宗商品運作規律來看,大宗商品價格接下來有望得到支撐,並在2016年末扭轉價格頹勢。
但是,中國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階梯式的産能出清不會是一蹴而就的,甚至可能是“擠牙膏式”的;國際力量的博弈、地緣政治的持久紛爭在方向上也難以改變。因此,在各國經濟結構調整、政治經濟利益的博弈、相互妥協後,大宗商品供需再平衡仍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
□劉霞(國家開發銀行研究員)
經濟評論投稿信箱:jingjipinglun@vip.sina.com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