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青海壯大高原特色現代生態農牧業

  • 發佈時間:2015-12-23 08:33:0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發展,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的新政策、新措施。對於青海而言,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多發頻發的自然災害,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三農”發展,強化頂層設計,統籌謀劃;各地各部門努力拼搏、銳意進取、負重前行、破難攻堅,各級黨委政府重視“三農”、支援“三農”、狠抓“三農”,廣大農牧民群眾積極創新,辛勤勞作,許多經驗做法得到了推廣,開創了“十二五”農牧業生産連年豐收、農牧民收入大幅增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村牧區社會和諧穩定的新局面。青海高原現代生態農牧業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主要成就

  糧食總産穩步跨上百萬噸,豐富了“菜籃子”。“十二五”以來,青海始終把保糧食等重要農畜産品有效供給作為首要任務,加大政策資金支援力度,充分調動各級政府重農抓糧和農民群眾務農種糧積極性,調結構、抓特色,重科技、攻單産。從2008年開始,糧食總産跨上100萬噸臺階,這幾年連續小幅增加,穩定在百萬噸。同時,“菜籃子”基地規模不斷壯大,産品豐産豐收、供應充足、價格穩定。“地不分南北、時無論冬夏”,只要有需求,就能有供應。

  農牧民收入實現“十連快”,生活水準明顯改善。2014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7282.7元,比2010年增加了3420元。貧困人口減少到36.7萬人。遊牧民定居工程建設全面完成,53萬多牧民住上嶄新、明亮、寬敞、溫馨的定居房屋。農牧業增産增收基礎得到夯實。實施了河湟流域馬鈴薯、油菜、蔬菜、肉牛羊、生豬、奶牛、薄皮核桃、大櫻桃等8個百里萬畝(萬頭)工程。全省以縣為單位的現代農業示範區發展到20個,有5個示範區被認定為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大通、互助等4個示範區被認定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蓬勃發展,各類休閒農業經營主體達到1594家,帶動2.07萬農民就業增收。發展理念和方式發生根本變化,抓規模、重品牌、講品質。已建成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生産基地,“世界牦牛之都、中國藏羊之府”開始深入人心。

  農牧業科技服務水準大幅提升,轉型加快。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53%。“十二五”以來,整合組裝推廣全膜覆蓋、測土配方施肥、高産創建、機械化深松等適用技術。全膜覆蓋栽培技術輻射到全部淺山地區,累計推廣面積達610萬畝以上。組建了蔬菜、牛羊、漁業等11個農牧業科技創新平臺,確定了177個主導品種、217項主推技術,培育科技示範戶2.1萬戶,構建了農牧業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新通道。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6.2%。油菜育種、馬鈴薯脫毒技術處於全國領先水準。油菜青雜系列品種已成為全國知名品牌,脫毒馬鈴薯優質品種在北方地區推廣面積逐年擴大。青稞抗旱耐寒高産優質品種選育成功,每年向甘肅、新疆、西藏、四川等省區推廣優質青稞良種,為穩定藏區農業生産發揮了重要作用。牦牛育種工作填補了世界牦牛育種史的空白。冷水魚良種覆蓋率100%。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54.2%,農業生産方式進入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全省農機總動力發展到440萬千瓦,動力機械與配套機具配套比達到1:1。主要農産品加工轉化率超過50.2%。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農牧戶51萬戶,農牧民從龍頭企業中獲得工資性收入達9.36億元。

  堅持生態優先,生態建設與保護取得重大進展。實施了一批重大生態工程。三江源一期、青海湖流域生態綜合治理、青海湖周邊地區生態治理工程規劃任務全面完成。工程區草地植被蓋度提高11個百分點,黑土灘植被蓋度提高38%,可食牧草增長9.5個百分點。落實了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累計下達草原生態補獎資金77.88億元,落實禁牧面積2.45億畝、草畜平衡面積2.29億畝,核減超載牲畜570萬羊單位,受益牧戶73.2萬戶,基本實現草畜平衡。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草原生態保護補獎績效考核管理機制。建立了草原管護員隊伍。出臺了《關於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設置及管理意見》,每3萬畝設置1名管護員,全省確定草原管護員13894名,工資每月每人1800元。實施了第五次封湖育魚,青海湖裸鯉資源量得到顯著恢復。農村環境資源整治邁出新步伐。農作物秸稈過腹還田、腐熟還田、青貯、氨化、製造輕質建材等綜合利用技術廣泛推廣,提高了秸稈綜合利用率。政府推動、農戶參與、企業實施的農田殘膜回收機制逐步形成,殘膜回收率達到75%。

  農牧業改革深入推進,發展動力增強。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通過3年努力全面完成土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鼓勵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承包地,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目前,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6719家,帶動農牧民21萬人,並建立了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機制和生産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三類協同”的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育制度體系,拓寬農牧業融資邁出新步伐。與國家開發銀行、農業銀行簽訂了支援“三農”協議,與郵蓄銀行建立了“授信池”,今年已審批貸款2.2億元。啟動了省級農牧業政策性擔保平臺建設,選擇烏蘭、都蘭、貴南和河南4個縣開展了縣級農牧業政策性融資擔保平臺試點建設。建立了農業部農業援青合作對接機制。建立了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出臺了《關於推進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的意見》,編制了《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總體規劃(2015-2020年)》。啟動草牧業和糧改飼發展草食畜牧業試點,堅持農牧結合,以農促牧,草畜聯動,迴圈發展,加快了傳統畜牧業轉型升級。

  主要經驗

  回顧“十二五”以來的發展歷程,青海“三農”事業之所以取得輝煌成就,經驗彌足珍貴。

  一是始終堅持“三農”基礎地位不動搖。“十二五”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新世紀以來連續出臺了12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論斷、新舉措,從政策、資金、組織、改革等多個層面加大支援力度。據統計,截至目前,全省共落實農牧業建設資金359億元,其中落實中央投資206.5億元,比“十一五”的98.95億元增加了107.55億元,增長108.7%。今年各項投資達到了54.7億元。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補貼資金突破10億元。農業保險補貼從無到有,2015年提供風險保障51.1億元,參保農戶26萬戶次。這些政策為促進農牧業增産、農牧民增收、農村牧區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是始終堅持生態優先和特色發展。以生態文明理念統領農牧業發展全局,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強化農牧業面源污染治理,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和迴圈農牧業,促進農牧業可持續發展。堅持調整優化區域結構和産業結構,全力打造十大特色農牧産業,糧油、蔬菜、果品等産業穩定發展,肉牛肉羊、飼草、冷水魚加快發展,高原特色青海特點的現代農牧業産業體系不斷完善。

  三是始終注重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牧民問題,農牧民問題的核心是利益問題。“十二五”期間,一方面堅定不移地落實中央、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惠農強農富農政策,使農牧民切切實實得到實惠。另一方面,引導農牧民科技種植、科學養殖,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從政策、生産中得到實惠,充分調動和保護了農牧民群眾的生産積極性、主動性。

  四是始終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根本動力。農牧業農村牧區發展兩大動力:一是改革,二是創新。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近幾年,除一號文件外,省委、省政府先後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快“菜籃子”工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大力培育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的指導意見》《加快推進飼草料産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快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等15個文件,對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使農牧業經營方式不斷創新,有效激發了發展活力。實踐證明,改革創新始終是推進農牧業農村牧區發展的利器和制勝法寶,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奮進“十三五”

  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短腿在農牧業,短板在農村牧區,難點在農民。總體來説,青海“十三五”發展方向是推進農牧業現代化,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以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為主要任務,繼續深化改革、開拓創新、完善政策,加快農牧業轉型升級,保持農牧業農村牧區穩定發展好勢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基礎支撐和保障。

  青海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提出“積極構建‘三區一帶’農牧業發展格局”,即:打造東部特色種養高效示範區、環湖農牧交錯迴圈發展先行區、青南生態有機畜牧業保護髮展區和沿黃冷水養殖適度開發帶,壯大高原特色生態農牧業。

  堅持“一條路子”,就是堅持集約化、有機化、品牌化方向,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走出一條農業與牧業迴圈、規模經營與品牌效益兼得、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特色之路。

  貫穿“一條主線”,就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以構建現代生態農牧業經營體系、生産體系和産業體系為重點,著力轉變農牧業經營方式、生産方式和管理方式,調整優化農牧業結構,向規模經營要效率、向一二三産業融合要效益、向品牌經營要利潤,推動農牧業發展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上來,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

  打造“四個百億元”産業,就是要統籌各區域農牧林漁優勢資源和綜合條件,以穩定糧食産量、增加畜産品有效供給、提高“菜籃子”水準、促進農牧民增收為主要目標,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援力度,重點打造畜禽養殖、糧油種植、果蔬和枸杞沙棘等“四個百億元”産業。

  突出“七個重點”:

  一是開發農牧業新興業態。要打造都市農牧業、休閒農牧業、觀光農牧業、創意農牧業、草地生態畜牧業等新興業態,開發農牧業“生産、生活、生態、示範”多種功能,推動農牧業與工業、服務業發展,構建和延伸“接二連三”産業鏈和價值鏈,提升綜合效益。

  二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深化農牧區土地制度改革,堅守耕地紅線,穩定農牧區土地、草原承包關係,完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構建培育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增強農牧民綜合素質,擇優扶持一批專業大戶、家庭農牧場、專業合作社和農牧民産業化企業,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升集約化種田養畜水準。

  三是實施品質品牌提升計劃。建設國家級春油菜和馬鈴薯制繁種基地,大力發展藏羊、牦牛、中藏藥材、蔬菜、冷水魚、飼草料等特色産業,注重品種改良、高原特有稀有畜種保護,扶持清真食品。推廣農牧業標準化生産,健全農畜産品品質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強化市場建設和品牌建設,實施品質品牌提升計劃,打造高原、有機、優質、富硒、富鍺等健康牌,提高特色農畜産品附加值和中高端市場佔有率。

  四是深入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加快推進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環青海湖地區生態保護與環境綜合治理、祁連山和柴達木水源涵養地等重大生態工程,從整體上恢復和強化生態功能。持續推進退牧還草、高寒草原建設等工程,落實草原生態補獎政策,繼續開闢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加快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五是加強農牧業環境治理。“十三五”期間要把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加大農牧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動農藥、化肥等減量使用,實施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

  六是提升農牧業技術裝備水準。大規模推進黃河和湟水流域土地整理和低産田改造,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提高農牧業物質技術裝備水準。推進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和農牧業資訊化,實行社會化服務向産前、産後延伸,為發展現代農牧業注入新活力。

  七是強化改革和科技支撐。穩定土地、草原承包關係,推進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構建“新型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適度規模經營”現代農牧業發展模式。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打造高素質生産經營者隊伍。加快建立現代農牧業科技創新體系,推進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大力發展現代種業。加強農牧業法制建設,推進依法治農興農。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