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茉楠:供給側改革要以提高資本形成效率為核心
- 發佈時間:2015-12-23 07:1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茉楠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8日~21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由此可看出,推進供給側改革是我國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根本。
中國正在進入“新常態”,一些有別於以往的發展新特徵越來越明顯。數量型擴張的經濟模式已經難以支撐如此龐大的經濟體量實現高速增長,特別是隨著人口紅利減少、生産要素成本上升,資源配置效率、要素供給效率以及潛在增長率下降,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通過創新來提升國家競爭力。
過去30多年,高儲蓄率、高投資率、全球FDI、低要素成本等因素和優勢支撐了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舊常態”特徵也尤為突出。
一是“高投入”。以資本投入為例,中國30多年來保持較高的資本形成率,特別是2000年以後,資本形成率呈現快速上升勢頭,幾乎是世界平均水準的兩倍。二是“高消耗”。單位GDP能耗儘管有所下降,但依然為高收入國家的1.8倍,中等收入國家的1.2倍,世界平均水準的1.5倍。三是“低效益”。以邊際“資本-産出”效率衡量,已經從1978年的3.7倍上升至目前的5倍左右。
而與此同時,近年來全要素增長率不斷下降,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依賴於資本投入。
當前,我國的經濟改革和經濟增長不是互為消長的關係,改革更不應理解為增長抑制性的,我們必須加大供給側發力,以新供給替代老供給,通過改革真正創造出新的制度紅利和效率紅利。
儲蓄依然是優勢,如果能將儲蓄轉化為有效率的投資,將會形成當前乃至長遠的資本存量,這對經濟高品質增長有益。
未來五年,供給側改革要求以提高資本形成效率為核心推動相關領域改革。首先,應進一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打破條塊分割、市場分割、切實保障企業和個人投資自主權。轉變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消除要素價格“多軌制”的現象,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釋放市場投資主體活力。
其次,要提高政府投資效率,發揮政府投資對技術創新和科技研發的重要推動作用。
第三,應全面深化負面清單制度激發民間投資活力。通過負面清單制度,有效地保證市場準入,激發市場潛能。抑制地方政府競爭性投資,激發民間資本市場活力,進而提高社會資金形成和配置效率。
最後,要加大對人力資本的可持續投入。注重發展有利於增加就業含量和開發利用人力資源的經濟産業和生産服務領域。在要素投入上,要注重通過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利用來促進經濟增長;在目標導向上,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變成促進就業持續擴大的過程,把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變成對就業拉動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
具體來看,一是改變忽視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專科教育,偏重高學歷教育的失衡現狀,進行大規模的農民工培訓和素質提高工作,以及注重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利用,以適合未來産業升級與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即經濟增長與就業匹配之外,還要實現勞動力升級與轉型匹配。
二是根據市場經濟運作中的“投資主體與收益主體的一致性和排他性規則”,構建人力資本投資與回報的合理機制。
三是通過社會、養老等保障制度安排創造新的儲蓄源泉,以及通過勞動力市場制度安排,擴大人口老齡化時期的勞動力資源和人力資本存量。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