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齡經濟”帶來關愛和商機
- 發佈時間:2015-12-20 13:10:32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王笛 曹佩弦 蔣聲雄)在位於北京二環的一家六層老年公寓內,護理員劉于平正準備給兩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喂飯。
“來,周爸爸先吃飯了!”劉于平拿起小勺把已經打成糊狀的飯菜送進癱瘓臥床的周大爺嘴裏,還不時給他擦拭嘴角。而房間另一旁,坐在輪椅上的王大爺顯得有些著急,不停嘟囔著“媽媽”。
“王爸爸別急,咱們也馬上吃飯!”這位40歲的山東男人安撫著93歲的老人,輕聲細語,如同幼兒園老師對孩子一般。提到老人叫自己“媽媽”,身高近一米八的劉于平有點不好意思,“王爸爸年紀大糊塗了,誰照顧他,他喜歡誰,就叫誰媽媽。”
按照中國傳統觀念,養兒防老天經地義,送老人住養老院常被認為不孝,但現在情況大為不同。由於大多數成年人都有全職工作,中國人對孝道和老年生活方式的態度發生了重大轉變,這些轉變正推動著中國老年産業的快速發展。
“把失能老人送到養老院可以24小時有專人看護照顧,家庭的負擔能夠減輕很多。”來探望王大爺的老伴説。
國家衛生計生委數據顯示,中國正處於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期。截至2014年底,60歲以上人口達到2.12億,佔總人口的15.5%,其中,失能老人近4000萬。據聯合國預測,到本世紀中期,中國將有近5億人超過60歲,這個數字超過美國人口總數。
日益加劇的人口老齡化帶來了對養老護理服務的巨大社會需求。普華永道12月初發佈的全球養老産業趨勢報告稱,預計從2016年到2020年,整個中國養老市場消費將超過10萬億元,年均增長幅度將達17%。
劉于平所在的西城區廣外老年公寓是一家民營養老機構,據院長康延玲介紹,老年公寓2013年5月開始運營,最初投入資金500萬元。2015年初,他們又投入700萬元,將公寓由原來的4-6層擴建到現在的1-6層,床位也增加到212張。隨著老年公寓規模不斷擴大,入住的老人數量也由增長至120余位。
“公寓擴建前基本達到收支援平,雖然我們目前還未盈利,但對養老行業的前景還是非常看好,因為購買養老護理服務將成為趨勢。”這位29歲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養老機構數量迅速增長,單是她所在的西城區,養老院就從2012年的20余家增加到40多家。
這種增長勢頭不僅限于北京。從為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提供的輔助型生活社區,到為體弱老人提供的全天候護理型養老院,各類養老機構在中國各地紛紛出現。據民政部公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3月底,中國各類註冊登記的養老服務機構達31833個,養老床位合計達584萬張。目前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27.5張,同比增長10%。
為應對老齡化帶來的挑戰,中國政府近年出臺了一系列針對養老服務業的政策措施,鼓勵民營、境外資本投資這一産業。向廣外養老公寓這樣的民營機構正是這些扶持政策的受益者。除開辦之前各種手續申辦變得更加便利,養老公寓正式運營後還得到政府的運營資助補貼。據康延玲介紹,根據老年公寓內入住老人的經濟和身體狀況,政府每月向每個床位提供300-500元不等的補貼,以減小養老機構的壓力。
儘管中國養老服務市場潛力巨大,政府對這一行業不斷增加扶持力度,但養老機構的運營者仍面臨不少挑戰。其中,養老護理員短缺的問題尤為突出。民政部副部長鄒銘介紹,中國目前有護理員約29萬,但失能半失能老人大概有3500萬,按照1個護理員照看3個老人的標準計算,護理員缺口至少是1000萬以上。而這29萬護理人員又存在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收入偏低、流失率高等問題。
22歲的孫強一年多前從陜西工運學院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後,從養老院一線護理員做起。“這項工作的服務對像是高危人群,目前有關風險責任劃分的行業法規仍然缺失,護理員面臨高風險,再加上社會對這個行業抱有偏見,很難對年輕人有吸引力。”孫強説,他的同學畢業後選擇留在這一行的只有10%。
為解決養老人才匱乏和流失問題,民政部和教育部制定了關於養老服務業專業學科發展的指導意見,將利用包括職業技術院校在內的高等院校,設置與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加快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