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醫藥 > 醫藥要聞 > 正文

字號:  

記者調查失能老人養老 如何讓老人活得有尊嚴

  • 發佈時間:2015-07-31 10:03:31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姚雪青  責任編輯:吳起龍

  對失能、半失能老人來説,醫院無法照顧其生活起居,養老院缺乏必需的醫療條件,如何選擇令人為難。這種情況下,兼具醫療和養老雙重功能的醫養結合護理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老人們在這裡到底生活得怎麼樣?各地醫養結合有何發展特色?有哪些發展瓶頸?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生病時按下鈴,醫護人員就來床頭

  悉心照料老人,減輕家庭負擔

  早起做操黃昏散步,吃營養師搭配好的三餐,閒時和老夥伴們一起聽聽黃梅戲學學剪紙,生病時醫護人員能隨時來到床頭……對於今年72歲的南京市民王大爺和他的老伴兒來説,這樣的晚年生活,是他們此前根本沒想到過的。

  王大爺夫婦唯一的女兒多年前因病去世。這麼多年來他倆寄情于工作,用繁忙忘記難享天倫之樂的痛苦。可退休後,兩人體力下降,很多家務開始力不從心,同時越發感到孤獨。“我倆都沒有親兄弟姐妹,其他親戚們要麼年紀大了,要麼隔得太遠生疏了,儘管他們對我倆的現狀不放心,卻都無能為力。”王大爺告訴記者,去年年底的一天,他陪老伴兒到家門口濱湖社區醫院看感冒,無意中路過了一家“泰樂城老年優養全護之家”,經過了解發現是一家醫養結合的綜合機構,裏面管吃管住還管看病,便試著住了一段時間。

  “這裡的床位分為護理型和養老型。我們現在身體還可以,就住在養老單元,包了一個房間,價格四五千元一個月。等以後身體不行了,再轉到護理單元去。”王大爺説,這家養老機構不錯,他已經把自己住的房子租了出去,“徹底搬,投奔到這個‘大家’來。”

  據介紹,這家養老機構能提供養老、醫療、健康護理等各方面的服務,不僅有執業醫師、康復師和專業護理員,還與濱湖社區醫院以及多家三甲醫院實現了雙向轉診,護理床位可以走醫保報銷渠道。從去年8月開業至今,不到一年時間,這裡已經累計居住及康復出院近600位老人。他們中有附近社區的失能半失能空巢老人——由於家屬缺乏專業護理知識,長期在這裡生活;有骨折後需要康復的高齡老人,住上三五個月痊癒後便回家了;還有需要提供臨終關懷的絕症晚期老人,在這裡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我爺爺在這裡度過了最後的日子。”從事IT工作的南京市民張偉(化名)坦言,剛開始做出這個決定時還糾結了半天。

  張偉的爺爺85歲時,腦梗復發、癱瘓在床,他的子女也早已退休、體弱多病,第三代張偉工作非常忙。“如果老人住在醫院裏,日常照料是個難題;如果住在養老院或家裏,又缺乏醫療支援,看病十分麻煩。”張偉説,經朋友介紹,他們將老人送到了泰樂城。

  老人的管床醫生夏國禮説,護理院能提供與醫院相同標準的查房、吃藥挂水及24小時看護,在老人病情惡化時,還請來三甲醫院醫生會診,在他彌留之際給予臨終關懷,以減輕疾病帶來的身體及精神痛苦。

  “無論是我們家屬,還是一般的養老機構或醫院,都難以同時做到這些。爺爺走得很平靜,我們很欣慰。”張偉説。

  60歲以上老人中失能老人佔6%

  “護理型”養老供不應求

  像泰樂城這樣的醫養結合護理院,目前在江蘇共有近90個,其中護理型床位佔30%。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逐步到來,高齡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越來越多。據統計,我國60歲以上老人中,半失能老人佔13%,失能老人佔6%。對他們來説,醫養結合護理院是一個剛需。”江蘇省民政廳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處副處長孫才洋認為,醫養結合對老人來説,可以從醫院昂貴的費用中解脫出來,又有了專業人員護理;對於醫院來説,緩解了緊張的床位等醫療資源;對於社會來説,則是一種更加科學合理的,讓老人晚年過得有尊嚴、有品質的養老方式。

  江蘇省民政廳廳長侯學元介紹,去年江蘇省民政廳、衛計委、財政廳、人社廳在國內率先聯合出臺《關於全面推進醫養融合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護理型機構床位數佔養老床位總數達到30%以上。

  在政策引導下,目前江蘇各地都開展了建設醫養結合護理院的嘗試。蘇州目前已有醫養結合護理院50多家,衛生、人社等部門協同配合,住院全程與醫保政策對接;無錫重點開展公辦護理院建設,政府引導有方,推進力度較快;常州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市場化程度較高。

  從全國看,醫養結合發展的情況如何?

  北京市海澱區目前試點“社區養老服務託管模式”,即老年人不出社區,就可享受就餐、康復訓練、洗澡等專業養老護理服務,今年內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將覆蓋海淀所有社區。上海市為保障養老服務資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使用,統籌居家養老、機構養老、老年護理院等資源,建立起老年照護需求評估體系,同時研究通過護理保障、商業保險等多渠道、多形式解決老年人的護理支付需求。青島在全國首創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形成了具有青島特色的醫養結合模式,此項制度的建立使老年人在醫院以外的長期照護也可以得到護理保險的費用補償,有效減輕了老年家庭的經濟負擔。

  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介紹,目前各地都有不少符合當地特點的探索,但從總體上看,醫養結合護理院仍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應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體系

  打通醫保渠道,提高支付能力

  “提高醫養結合服務的供給能力,關鍵是相關部門能自上而下協同推進。”侯學元介紹,醫養結合模式中,養老問題涉及民政部門,醫療護理涉及衛生部門,醫保進入涉及人社部門,資金支援涉及財政部門,在實踐操作中,需要各部門拓寬視野,主動尋找政策介面,提高政策協同力度。

  業內人士指出,醫養結合這項系統性工作急需得到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援,以明確工作目標任務和服務標準,逐步實現醫療護理資源覆蓋所有老人、所有居家養老中心以及所有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

  記者了解到,針對醫養結合護理院,衛生部門2011年出臺的標準所要求的門檻較高,特別是對醫護人員的配比、設備設施等有嚴格要求,也導致了護理院前期投入較大。一些小型機構難以承受,大中型的也需多年才能收回成本。以泰樂城老年優養全護之家為例,政府給予了劃撥土地無償使用40年以及床位補貼等多方面的支援,但在起步階段,虧損仍不可避免。

  “一些地方的護理院故意模糊養老和護理的概念,從而套取醫保資金。而在個別經濟欠發達地區,醫保蓄水池中資金有限,再分流到養老機構,容易造成一些問題,也客觀上導致一些地方並不積極推動醫養結合護理院建設。”鍾山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老年事業系主任單奕認為,醫保資金是用於看病的,而不是用於養老的。套用醫保資金去搞養老,是對醫保體系的侵蝕,嚴重的話會動搖醫保體系的根基。長遠看,必須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建立長期照顧保險體系;現階段,可鼓勵商業保險公司開發護理類保險,給予其經營稅減免,同時給予投保者保費部分免繳個人所得稅待遇。

  孫才洋告訴記者,在德國、日本等國家,所有居民從45周歲開始與國家共同繳納護理保險保費。“就如同基本養老保險賬戶一樣,在未來失能、半失能階段,承擔一部分護理費用。”孫才洋認為,這樣既可以減輕醫保資金分流隱憂,又能使醫養結合護理院獲得長期良性發展。

  目前,江蘇省在《關於全面推進醫養融合發展的意見》中提出,支援各地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人社、衛計、民政和財政部門要積極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調研,做好與醫保政策的有效銜接,發揮醫保基金效益,緩解失能老人護理費用支出壓力。

  江蘇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徐琴認為,無論國內外,醫養結合護理院的定位都較為高端,所住老人一般符合兩個條件:失能或半失能;有一定經濟實力。因此短期內這一養老方式還無法覆蓋所有老人。“在現階段,我們還可以用別的手段對現有的養老方式做出補充,實現醫養結合的效果。”她舉例説,目前南京市政府採取社區醫院巡迴醫療的形式,對失能老人進行造冊走訪,並給予醫院一定的補貼,以較低成本整合最佳資源;或在老年公寓配備全科醫生,以提高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