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煤炭産業的出路在哪兒

  • 發佈時間:2015-12-20 06:31:1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小雪時節,大半個中國雪花紛飛,寒風凜冽。而對煤炭産業及其500多萬煤礦職工來説,更嚴酷的冬天還在後頭。

  在經歷“黃金十年”後,煤炭産業自2012年起掉頭向下,價格一跌再跌,虧損面不斷擴大,曾經富得流油的煤企正苦熬度日,緩發、減發、欠發工資現象大量增加……人們不禁要問:“煤炭産業究竟怎麼啦?”

  連日來,《經濟日報》記者頂風冒雪赴內蒙古、陜西、山西、山東等主産區,走訪了多家煤企和行業管理部門,探尋煤炭産業陷入困境的原因及脫困路徑。

  困局——

  坑口煤賣不出沙子錢,煤炭企業度日如年

  正是冬季用煤旺季,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納林陶亥鎮的大地精煤礦卻頗為冷清。大型儲煤罐前,只有兩三輛運煤車在裝煤。

  大地精煤礦是內蒙古伊泰煤炭股份公司的優質礦井,煤種以長焰煤為主,有“天然精煤”之稱。貨車司機胡師傅告訴記者,光景好的時候,來這拉煤至少要排幾小時隊,趕上高峰期排上兩三天也是常事。但現在,“十分鐘就能裝車”。

  在100公里外的陜西煤業化工集團神南礦業公司紅柳林煤礦,場面同樣冷清。煤礦負責人黨應強説,去年上半年以前,每天來礦上拉煤的車都會在馬路上排出四五公里,交警部門得派大量警力來疏導交通。

  近年來,國際煤炭市場持續低迷。11月27日,澳大利亞紐卡斯爾港、南非理查茲港、歐洲ARA三港的6000大卡動力煤價格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17%、19.4%、31%。

  國內市場價格也是“跌跌不休”。12月9日,秦皇島港5500大卡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報收于371元/噸,比年初下降149元/噸,跌幅達28.7%,比2011年的高點下降56%。

  由於物流成本上升,國內坑口煤價跌得更兇。用陜煤化神南礦業公司董事長吳群英的話説,坑口煤價是“腰斬之腰斬”。數據顯示,今年10月底,神南公司煤炭平均售價145.35元/噸,比年初下跌20.89%,僅為2011年的三分之一。

  煤炭價格斷崖式下跌,吞噬著企業利潤。今年前3季度,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64.4%,行業虧損面達80%以上。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預測,四季度行業虧損面仍會持續上升。

  山東能源淄礦集團岱莊煤礦礦長曹忠感慨:過去礦工們都盼著能當礦長。如今經營壓力大,不少礦長都想辭職——即便礦長再盡職,員工再努力,也拗不過市場這條“大腿”。

  “如果可以提前退休,我第一個報名。”山東肥礦集團董事長朱立新苦笑道:在産業隆冬,多年積累的問題充分暴露,入不敷出,企業幾乎是“裸體過冬”。

  調查中發現,就連一些煤層條件好、開採技術先進、效益更好的煤礦,也瀕臨虧損或已經虧損。

  伊泰集團年每人平均煤炭産量近萬噸。業內有個説法,如果伊泰的高效集約化礦井集群都虧損,其他企業的煤炭板塊很難盈利。事實是,根據成本與價格核算,伊泰噸煤目前虧損25元。

  紅柳林煤礦的機械化程度在95%以上,技術和管理不輸歐美優秀煤企。但紅柳林的坑口煤價目前僅為106元/噸,企業掙紮在虧損邊緣。

  “周邊河灘上的沙子,一立方米能賣到120元,我們辛辛苦苦挖出來的煤,一噸才賣106元!”黨應強感到十分無奈。

  根源——

  核定産能管不住挖煤衝動,産能過剩是最大癥結

  “産能擴張太快了!”許多煤企負責人抱怨説,産能過剩導致煤炭産業愈益艱難。

  2006年以來,全國煤炭採選業固定資産累計投資3.6萬億元,新增産能30億噸。目前,全國煤炭産能逾40億噸,在建項目規模超過10億噸。

  煤炭企業的快速擴張,也讓海外煤企看到了中國市場的機會。這期間,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的煤企也新建了許多礦井,旨在增加對中國市場的煤炭供給。

  不過,全球煤炭市場需求卻開始持續萎縮。主要經濟體仍在調整之中,能源需求減少;國際能源結構優化步伐加快,削減化石能源消費成為大趨勢。

  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環保約束增強,節能減排任務艱巨,高耗能産品産量下降,加之能源革命將帶來低碳能源供給快速增加。這些因素都在制約煤炭消費需求的增長。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煤炭消費總量約35.1億噸,比2013年下降2.9%,增速本世紀以來首次由增轉降。

  山東省煤炭工業局局長喬乃琛認為,由於供給和需求變動不合拍,煤炭産能過剩矛盾更加突出,也使煤企的一切競爭優勢都變得蒼白無力。

  “造成煤炭供需錯位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産業發展規劃的思路出了問題。”中國煤炭經濟研究院院長岳福斌説,現行的産業規劃沒考慮經濟下行壓力,也沒考慮能源結構調整的影響。

  伊泰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翟德元認為,我們對煤炭産業長期發展的認識存在偏差,規劃與實際不匹配,對産能建設過程的控制力不夠,缺乏前瞻性。目前,我國煤炭産能利用率為78.6%,處於過剩狀態。

  事實上,國家有關部門也早已看到煤炭産能過剩的問題,並試圖以限産來調整供求關係。

  然而,限産措施的落實並不順利。一位煤企負責人介紹説,全國共有違法違規煤礦192處,産能7億多噸。如果打擊違法違規生産有效的話,今年前10月産量就不會仍達30多億噸,僅比去年減産1億噸。

  在限制超能力生産方面,政策執行效果同樣不明顯。一家煤礦礦長告訴記者,今年前10月完成煤炭産量400多萬噸,全年預計達550萬噸。問題是,這家煤礦核定産能只有240萬噸。

  “我們煤礦已完成技術改造,産能近600萬噸,核準手續正在報批中。”這位礦長對記者表示,這種“先擴産、再報批”的做法在業內相當普遍。

  採訪中發現,煤炭企業超能力生産,或者産量不減反增,也與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政績觀有密切關係。一些地方為了穩增長,向煤炭企業分解生産經營的任務指標,甚至在年初目標的基礎上增加産量,以服務增長“大局”。

  産能過剩無疑是煤炭産業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但在嚴峻形勢下,國內煤企依然採取以量補價、競相降價等諸多非理性競爭手段,導致局面更趨惡化。許多企業寧可讓價格,決不讓市場,搞薄利多銷,使得供給進一步過剩,價格進一步下跌,最終陷入惡性迴圈。

  出路——

  “黃金十年”不會再現,加快轉型方有春天

  “總經理、副總經理和大部分行政人員都出去賣煤了。”來到山西同煤集團採訪時,集團董秘李永平告訴記者,他們不僅在秦皇島港設立煤炭行銷中心,把銷售的關口前移,還給高管和行政人員分配了銷售任務。

  困境中,許多煤企都在尋求出路。

  “我們對企業的精細化管理,已經精確到一支筆、一張紙。”吳群英説,紅柳林公司實施市場化改革,公司內各單位均是市場主體,實行關聯交易,勞務收支相抵,結余即是可結算工資。公司噸煤完全成本由2011年的125.36元降到目前的92.4元。

  但無論是行銷創新,還是成本控制,都無法幫助煤企在短期內脫困,反讓企業普遍感到已無計可施。而一些企業看似在“自救”,其實是用“自殘”的方式給産業發展埋下隱患。

  比如,一些企業強調壓縮成本,結果連安全生産投入也壓縮了。“近幾年每年的安全生産投入都應增加億元以上,但今年前10月就縮減了1.3億元。”一位國有煤企負責人説,可控成本壓縮空間越來越小,只能壓減這一塊。

  一些企業“久病亂投醫”,盲目開展多元化經營。山東省泰安市煤炭局黨組書記徐兆兵説,有的煤企新上的非煤項目科技含量低、安置人員多,結果成了低效、無效和閒置資産,背上了更為沉重的包袱。

  那麼,煤炭産業的出路究竟在哪呢?

  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從戰略上認識煤炭産業。從全球範圍看,有研究機構指出,國際煤炭消費在2013年已達峰值。在供需失衡下,許多國家的煤炭産業紛紛陷入困境,美國阿爾法等大型煤企已申請破産保護。

  從國內情況看,隨著經濟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我國煤炭消費以年均2億噸增長的時期已經結束,“黃金十年”不會再現。但從能源資源稟賦特點和保障能源安全的戰略出發,今後較長時期內,煤炭産業作為基礎性能源的地位不會改變。

  岳福斌認為,當前煤炭産業已到危急時刻,如果不採取標本兼治的果斷措施,産業困境演變為産業危機的風險將大大增加,也會對社會穩定産生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

  ——治標,最緊要的是儘快穩住煤價。許多煤企負責人表示,煤炭價格跌到如此程度,已經擊穿市場信心,破壞了正常生産規律。短期內要幫助煤炭産業擺脫困境,必須抓住價格這一關鍵因素,出臺“電煤保護價”政策,理順平衡煤電關係。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煤炭産業的市場調節機制已經失靈,不能再寄望于市場機制的自我調節,應加強政府干預,引導市場形成以價值為基礎的價格,避免煤炭價格繼續非理性下跌。

  其次是要給企業減負。煤企普遍反映,儘管“清費正稅”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承擔的稅費仍名目繁多,且在“黃金十年”期間制定的許多稅費標準,並沒有依據暴跌的煤價進行相應調整;許多國有老煤礦還背負著“辦社會”的重擔。這些都讓煤企不堪其苦。他們建議,有關部門應進一步深化稅費改革,同時制定破産關井、移交辦社會職能等剛性政策。

  ——治本,就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並解決問題。

  “煤炭産業要實現持續健康運作,根本出路還是要靠改革、靠發展,加快轉型升級。”岳福斌認為,煤炭産業要真正挖掘煤炭消費新熱點,找到新的增長點和盈利空間,依靠改革發展化解産業運作中的矛盾和問題。

  專家們提出,推動煤炭産業的改革發展,一方面要加快推進結構調整,控制煤礦新建規模,建立煤礦退出機制,淘汰落後産能,消化過剩産能。另一方面,要促進煤炭産業上下游協調發展,加大煤炭轉化力度,實現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促進行業發展由生産銷售原煤向銷售商品煤、潔凈煤轉變,促進煤炭産品由燃料向原料與燃料並重轉變。

  兗礦集團總經理李偉告訴記者,他們正按照“煤與非煤”並重的戰略,形成煤化工、煤電鋁、物流貿易、金融投融資等四個“百億元級”的非煤産業,效果不錯。

  李偉鄭重地説:“轉型發展是個艱難過程,但我們必須邁出這一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