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金融危機帶來更多金融倫理反思

  • 發佈時間:2015-12-19 15:32:14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風暴後,金融危機所引發的討論和思考逐漸讓“金融倫理學”這一新興領域受到關注。包括沃頓商學院在內的歐美知名大學也著手開設相關課程,但中國高校的準備仍嫌不足,能設立專業金融倫理學課程的屈指可數。

  今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金融學博士邱慈觀正式全職加盟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其研究領域橫跨金融學與倫理學,涵蓋普惠金融、金融倫理學、責任型投資、綠色金融和企業社會責任等範疇,為這所“金融黃埔”引入倫理與金融相互融合的學術理念和思維。

  研發金融倫理學教材

  金融倫理是指金融活動參與各方在金融交易中應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近二十年,歐美許多知名商學院都開了商業倫理學,課程重點落在一般性問題,如企業社會責任、供應鏈人權、資訊批露與行銷倫理等。這些議題雖重要,但與金融關係不大,難引起金融學者的專業關懷,也難與公司理財、對衝基金等金融學系的核心課程,做出完整結合。

  幾年前,當邱慈觀首次在中國台灣地區的中央大學教這門課時,甚至找不到合適的教科書。於是,她和另兩位教授組成讀書會,定期聚會,共同開發教材,並設計科研項目,邀研究生加入,有計劃地一步步推動。這期間國際金融界也發生不少變化,全球金融危機帶來更多金融倫理相關的反思,也激發了更多學者研究;而全球第一本完整的金融倫理學教科書也終於在2010年出爐。

  多重思辨轉折得以融通

  邱慈觀著有《公司治理》《商業倫理》等書,並在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等期刊發表專業論文,內容多與金融倫理相關,研究成果頗豐。在金融倫理學領域聲譽卓越,與其個人經歷有關——她哲學本科畢業後,續讀博士,專攻應用倫理學,在該領域教了幾年書後,她擬向“形而下”世界發展,於是再念金融學博士,其後在企業任職、大學任教,重點落在投資及財務領域。離開倫理學時,邱慈觀以為自此與“舊愛”別過,不再相干。豈知生命中有緣者必重逢,當外在環境改變,金融倫理學興起時,她竟有機會將舊愛融入“新歡”,涉入新領域的開發。

  “金融倫理學仿佛是為我量身定制的”,邱慈觀曾笑稱,其中兩門學科都有專業門檻,一般學者難以兼通。倫理學是人類最古老的學問之一,中國從孔子、西方從亞裏士多德就開始研究,歷經中世紀乃至近代,産生許多學派及不同看法,需要相當的訓練才能入門。不過,倘擬把金融學及倫理學作融通,最難入手處在於兩門學科的預設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思維模式的不同。倫理學看的是應然世界,討論“應然”(ought to be)的問題,而金融學看的是實然世界,討論“實然”(being)的問題,兩世界間的連結存在著本質上的困難,需透過多重思辨轉折,才得以融通。

  課程精心設計帶來變化

  邱慈觀的課程囊括金融倫理學的層級、關切重點及主要議題等,既涉及國家倫理標準與價值體系、法律系統、企業、個人所産生相應的行為,從環境、社會、治理等重點切入可持續發展高管薪酬等方方面面的議題。

  邱慈觀曾一學期連續18周對本科生教金融倫理學,透過不斷地啟發與形塑,隨著課程進展,她發現學生逐漸從初時的迷茫,轉為專注、思索、振奮,其間凝聚了光熱,最後散佈整個教室,擋都擋不住,令人動容。當然,當授課對像是較年長的實踐者時,教學方式與課程設計須作調整,視學員的專業知識水準、課時等因素而定。依邱慈觀看,兩小時的迷你課程最難設計,與許多人對倫理的偏差看法有關,認為它約束禁捆,帶來難以承載的壓力。

  本報記者 易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