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上交所改革創新進入發展新階段 戰略新興産業板等值的期待

  • 發佈時間:2015-12-18 07:11:12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5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在內部市場建設、對外開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可以説“創新+改革+開放”成為了全年的關鍵詞。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註冊制改革的推進,上交所明年可望推出戰略新興産業板,滬倫通的進展也值得期待。據悉,未來上交所還將研究建立交易所板塊內部的轉板機制,促進上市資源有效流動;探索研究戰略新興板和新三板之間的聯通機制。而在産品創新方面,上交所正致力於研究推出適合長線資金的投資産品,提高社保、基本養老金等長期資金的股市投資比重,推出更多適合長期資金的風險管理工具。

  ?創新驅動 互聯互通走出國門

  創新是靈魂和精髓,是根本的驅動力。通過創新,克服制度和技術上的障礙,實現與國際市場的互聯互通是上交所今年可圈可點的重要進展。滬港通、中歐國際交易所以及正在起步中的滬倫通,上交所在中國證券市場對外雙向開放進程中,連續跨出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步伐。

  滬港通自2014年11月開通後,總體運作平穩有序,符合預期。截至2015年11月中旬,滬股通和港股通累計交易金額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日均交易金額近100億元人民幣,交易金額穩步增加,投資者熱情不斷高漲。境外投資者對內地資本市場表現出較高的投資熱情和關注度,境內投資者也開始逐步適應新的跨境投資機制和模式,市場各方參與踴躍。滬港通技術系統順利度過了運作磨合期,實現了滬港通交易、結算、清算等各方面平穩有序運作。上交所理事長桂敏傑表示,一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滬港通的制度設計是合理的、有效的、符合預期的。

  滬港通為中國證券市場的對外雙向開放探索了途徑,打開了大門,在國際證券市場的發展歷史中,也屬於重大創新之舉,是中國證券市場對國際資本市場的一項重大貢獻。滬港通為不同制度環境下的交易所之間的互聯互通積累了經驗,提供了模式,不僅大大提升了A股市場的國際影響力,同時還激發了全球各交易所之間聯通的熱潮,全球眾多交易所通過不同形式向上交所表達了互聯互通的意願。正是在滬港通成功運作的基礎上,才有了中歐國際交易所的開業,以及滬倫通的提出。

  中歐國際交易所是中國證券市場雙向開放互聯互通的又一傑作,其籌建過程環環相扣、效率極高。2015年3月,首次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發佈聯合聲明,提出支援上交所、中金所與德意志交易所集團合作,在法蘭克福建立離岸人民幣金融工具交易平臺。5月,三家交易所已就合資成立中歐所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並明確將於當年四季度投入運作。11月,中歐所如期開業,首批掛牌産品包括ETF、債券、股票和存托憑證。上交所表示,未來中歐所將積極推出各種交易品種,把合資交易平臺建設成為人民幣證券交易中心,探索實現中歐所和上交所債券市場的互聯互通,並在時機成熟時引入基於A股資産的金融衍生産品。

  有關方面表示,中歐所的順利開業,標誌著中德雙方共同建設的歐洲離岸人民幣證券市場開始運作,這既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上交所國際化戰略取得進展的重要標誌。

  2015年9月,第七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宣佈,中英雙方同意加強資本市場長期合作,為此雙方支援上海證券交易所和倫敦證券交易所就互聯互通問題開展可行性研究。10月,中英雙方發佈《聯合宣言》正式確認對滬倫通進行可行性研究。這展現了中國證券市場對外雙向開放的雄心。業內人士認為,倫敦市場作為歷史悠久、深具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性資本市場,在市場深度、流動性和融資能力等方面具有極大優勢和潛能,與A股市場在制度和技術方面的差異,也可能更為明顯。滬倫通的推動實施,不僅對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同時也是對合作雙方用創新克服現有障礙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驗。滬倫通的研究、籌劃、實施必將是一場激動人心、值得期待的創新之旅。

  ?改革清障 上市公司結構改善

  數據顯示,雖然證券市場在2015年經歷了一場異常波動,嚴重干擾了市場的正常動作,但上交所在企業發行上市、再融資以及市場交易等方面均較2014年有顯著增長,其發展勢頭之猛,在上交所開業25年的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這一成績的實現得益於市場制度的改革。

  根據監管部門的安排,自2014年4月以後,首發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意願,在滬深市場之間自主選擇上市地,不與企業公開發行股數多少掛鉤。此項制度改革和政策調整解除了多年來限制上交所發展的一道禁錮,越來越多的創新型、創業型中小企業赴上交所上市,上交所的市場規模和容量迅速增長。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是,2015年1月23日,新股永藝股份(603600,買入)登陸上交所,上交所的上市公司數量突破了一千家。

  上交所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1月,今年上交所IPO公司79家,發行新股數量為112.13億股,融資金額1033.58億元,分別較2014年全年增長83.7%、208%和232%。由於從7月開始新股發行暫停,2015年新股發行數據均為發生在2015年前6個月的案例。

  2015年1月至11月,滬市共有204家上市公司再融資,融資總額6799.28億元,較2014年全年分別增長16%和86%。其中,有184家公司通過定向增發形式實現再融資,融資總額5748.32億元,較2014年全年分別增長21%和104%。2015年滬市公司的再融資案例,有一半是發生在當年7月至11月暫停新股發行期間,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滬市的融資功能,支援和保障了上市公司的正常經營和發展。此外,2015年上交所債券市場的發展同樣令人矚目。截至2015年11月,上交所債市完成籌資總額10728.93億元,較2014年全年增長258%。其中,7月至11月債券籌資額為6571.47億元。

  大批創新型企業的登陸,有效地改善了上交所上市公司的産業結構,形成了更為豐富、更具特色、適應不同投資者需求的市場層次。多年來,上交所一直被認為是大型國企和大盤藍籌公司的主戰場,以銀行、採掘、房地産、汽車、鋼鐵、有色金屬等為代表的週期性傳統行業所佔比重過高,造成市場結構發展不均衡,代表經濟發展方向的創新型新興産業公司無法通過上交所市場實現融資上市,上交所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服務中小型企業的能力嚴重受限。雖然上交所也一直在努力嘗試突破和轉型,力圖改變滬市上市公司的産業結構,努力支援科技類、創業型中小企業上市融資,鼓勵傳統行業企業通過資産重組等形式實現轉型發展,提高上交所支援中國經濟轉型和創新經濟發展的能力。但受制于原有制度的限制,上交所的這一努力效果並不是非常明顯。

  “IPO股本不與上市地掛鉤”的市場改革和政策調整解除了上交所實施轉型的機制和體制束縛,一大批以新材料、文化産業、電子技術、網路科技、軍工科技等為主業、處於新興産業領先地位、具有較強成長性的小型科技公司登陸滬市,滬市上市公司的産業結構迅速得到改善。從2015年情況來看,上交所多層次市場結構已經非常明顯。

  業內人士表示,可以從第三産業所佔比重的變化來觀察上交所上市公司産業結構改善的情況。2015年,我國服務業加速發展,經濟結構由工業主導向服務型主導轉型的趨勢更趨明顯。與此同時,滬市上市公司中第三産業的比重明顯增長。截至2015年6月30日,滬市第三産業資産總計131.95萬億,同比增長14%,均好于第二産業19.91萬億元及第一産業526.17億元的總資産規模及12%、3%的增長情況。第三産業公司上半年固定資産投資為2212億元,高於滬市整體水準。

  上交所的數據顯示,從經營業績來看,滬市以交通運輸、資訊科技、文化業為主的第三産業的發展勢頭已超過以傳統的採礦業、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産業。上半年第三産業凈利潤為9404.48億元,同比增長15.81%,營業收入為4.39萬億元,同比增長11.87%,凈利潤與營業收入的同比增速遠遠好于第一、第二産業同比大幅下滑的情況,有效彌補了第一、二産業收入下降對穩定經濟運作帶來的不利影響。

  一大批滬市上市公司通過創新驅動實現盈利增長,新興産業發展前景良好。滬市第三産業公司中,上半年的研發支出為41.6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78%,遠高於0.9%的總體平均增速。創新驅動效果逐步顯現,滬市戰略性新興産業和製造産業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0720億元,實現凈利潤525億元,收入和利潤明顯快於整體非金融企業。更為可喜的是,一批新産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新增長動力正在形成。在“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的引領下,現代資訊技術與傳統産業加快融合發展。截至2015年6月30日,滬市共有33家上市公司與阿里巴巴和騰訊展開了45次各類合作,通過“觸網”方式實現産業升級或轉型;永輝超市(601933,買入)等傳統零售業公司與京東“聯姻”,是對突破自身發展瓶頸的有益探索。

  與此同時,上交所積極鼓勵、支援原有上市公司以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為契機,通過並購重組、再融資等市場化方式實現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今年以來,共有165家公司啟動重大資産重組,同比增長106%,其中包括中國南車合併中國北車、百視通吸收合併東方明珠(600637,買入)、綠地控股(600606,買入)整體上市錦江股份(600754,買入)海外收購等一批有影響的案例;共有63家公司完成重大資産重組,同比增加117%,涉及交易金額約3560億元,合計增加市值17245億元,新增市值超過百億公司34家;共有163家上市公司推出定向增發方案,同比增加22%,84家上市公司實施完成定向增發,同比增加20%,涉及金額2048.79億元,同比增加102%。

  ?展望未來 兩翼齊飛前景廣闊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積極培育公開透明、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推進股票和債券發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杠桿率,開發符合創新需求的金融服務,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

  業內人士認為,實現上述目標的途徑無疑是改革與創新。通過制度改革與産品創新,提升市場運作效率和優化資源配置的能力,通過多層次市場架構和功能豐富的交易産品,提高證券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提高市場的投資價值和回報能力,提高市場的價值發現能力和化解風險能力。作為中國證券市場的重要主體,在這一創新與改革的過程中,交易所自身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也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近年來的實踐表明,這正是上交所的發展思路。

  中國證券報記者從上交所獲悉,在可預見的未來,上交所正在籌劃中的兩大市場制度創新值得期待。一是隨著註冊制改革的推進,上交所戰略新興産業板可望于明年推出。從國際主要市場的經驗來看,近年來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等市場在板塊分層、行業結構、盈利估值等方面逐步趨同,互相競爭以避免壟斷帶來的服務低效問題。目前,上交所是全球主要交易所中唯一隻有一個市場層次的交易所,創新服務能力不足。推出戰略新興産業板,將形成交易所市場內部分層,優化市場結構和層次。戰略新興産業板將採用更具包容性的上市條件,更多樣化、更靈活的制度安排,服務於創新型、創業型企業的上市融資和股權流動,直接支援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據悉,未來上交所還將研究建立交易所板塊內部的轉板機制,促進上市資源有效流動;探索研究戰略新興板和新三板之間的聯通機制,在戰略新興板推出的基礎上,參考創業板與新三板的轉板機制,打通戰略新興板和新三板的聯通渠道。

  二是未來滬倫通的進展情況值得期待。如果把走向世界的中國證券市場比作一艘航船,把國際資本市場比作浩瀚的大海的話,那麼滬港通還只能説是在近海巡航,已經開始研究籌劃的滬倫通則將帶領中國證券市場真正駛入大洋深處,促使中國證券市場成長為與中國經濟規模相匹配的國際化證券市場。滬倫通以及此前的中歐所、滬港通,終將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的標誌性事件。

  在産品創新方面,2015年上交所已經推出期權産品,從而成為境內首家産品線橫跨現貨及衍生品的交易所。據了解,目前上交所正致力於研究推出適合長線資金的投資産品,如生命週期基金、高等級債券等,提高社保、基本養老金等長期資金的股市投資比重,同時通過産品創新推出適合長期資金的風險管理工具。

  鋻於今年股市異常波動暴露出的問題,特別是期現市場交易規則不匹配容易導致市場價格失衡,在未來的市場機制和産品創新方面,上交所將十分注重研究完善期現市場的交易規則,實現現貨和衍生品市場的協同發展。比如,借鑒美國市場的期貨、期權、證券資訊網路(INFOE)或我國台灣地區市場的跨市場資訊披露機制,建立橫跨證券市場、期貨市場、期權市場的資訊交流系統和資訊共用機制,及時交換各市場數據,實時監控市場狀況,以進一步提高市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望未來,無論是IPO註冊制等證券市場基礎制度的改革完善,還是上交所籌劃已久的戰略新興産業板,都將是影響深遠的創新之舉。左手新興板,右手滬倫通,對內強身固本,對外互聯互通,對內對外兩翼齊飛,上交所新的發展空間已經打開。一個結構更完善、層次更多元,與國際市場全面互聯互通的上交所呼之欲出,將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和轉型升級作出更大貢獻。(記者 周松林)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