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型職業農機手咋培育”值得一問

  • 發佈時間:2015-12-17 04:36:5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趙潔

  如今的“三夏”、“三秋”大忙季節,隨風起伏的麥浪稻海中,難見揮汗如雨的農民,往來穿梭的更多是坐在聯合收割機駕駛室裏的農機手。當前,我國農業生産手段已進入以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新時代,農機手的素質直接決定了農機作業的品質,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生産的品質。而在不少地區,農機駕駛人員50歲以上的超過70%,熟練機手緊缺,農機手的整體素質還不夠高。因此,培養高素質的農機手隊伍迫在眉睫。

  近年國家不斷加大對“三農”工作的支援力度,各地農機管理部門和培訓機構多方協調溝通,爭取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獲證獎補”、農機化培訓專項等多種政策資金扶持,有效推動了農機手培訓的開展。農業部已連續7年在全國開展農業機械化教育培訓大行動,年均培訓農機實用人才達400萬人次。但從地方層面看,農機手培訓缺少明確的專項資金,只能靠各地農機部門“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這也是造成了農機手培訓地區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建議國家增加對農機手培訓的公共財政投入力度,使其緊跟農業經營方式轉變步伐,全面提高農機手服務“三農”的能力。

  為吸引更多農機手主動參加,進一步提高培訓的實用性,田間操作、多部門聯動、政企聯動等培訓方式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也受到了農機手的歡迎。如農業部系統通過“政企聯動”舉辦農機維修高級技能培訓班和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培訓班,帶動了農機修理工和農機合作社經理人兩類人員素質的快速提升。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針對農機手的培訓內容還比較單一,大多以拖拉機、聯合收割機駕駛員和農機修理工為主,還不能滿足全面全程機械化的要求。此外,受多種原因限制,目前的培訓較少考慮參訓農機手的差異,特別是他們的文化基礎、專業知識掌握程度的不同,培訓的針對性、系統性還不夠強。另有不少機手反映,現在的培訓更多偏向理論知識,如果多結合實踐操作,效果會進一步提升。

  在提高對農機手的教育培訓能力方面,各地農機化系統採取多種方法著力改善培訓機構的基礎設施、教學設備、師資隊伍等。如陜西省農機局每年選擇10所農機化學校及拖拉機駕駛培訓機構,年度投資200萬元,用於縣級培訓機構購買設備,改擴建培訓場地,年增加培訓500人次以上。但早在十多年前,我國針對農機手的培養體系曾較健全,各類農業大學中設有農機化乃至農機維修專業;全國300多所省市級農業中專校中1/3是農機化中專校;各縣(市、區)農機部門均設有農機成人培訓班。而隨著國家教育機構改革,這些農機化培訓機構大為弱化。截至2014年底,全國農機化教育培訓機構總量較2003年下降了20%,機構人員較2003年減少了9000多人。未來一段時間,“誰來培訓農機手”問題不容忽視。

  任何事業的成功,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偉大事業,同樣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學文化素養、掌握現代農業技能、具備先進經營理念的新型職業農民,而5400萬農機手就是這支隊伍的核心力量。他們不僅是先進農業機械的操作者,更將是現代農業技術的運用者、示範者和傳播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