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他讓農民不再靠天吃飯

  • 發佈時間:2015-12-17 04:36:5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劉遠

  兩鬢斑白、面色黝黑的王貴滿,樸實得像一個鄉間老農。但在吉林省梨樹縣,這位55歲的縣農技站站長可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無論是老莊稼把式還是青年農民,提到他都會豎起拇指,敬佩他32年來紮根黑土躬耕不輟,一心為農的真摯情懷。

  1983年,在大學生還是個“稀罕物”的時代,王貴滿抵禦住了城市生活的誘惑,決定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用在這片生他養他的黑土地上。那一年,他手捧著延邊農學院農學系的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來到梨樹縣農業局農業科當上了技術員。

  事業心極強的他每天下鄉到田間地頭觀察探索。在實踐中,他發現了水稻生産中存在的問題。當時全縣水稻育苗全部採用水床育苗法,用這種方法育苗費時費力,而且産量低。為改變這種現狀,他大膽試驗了旱床育苗法。此法試驗成功後,立即在全縣得到了大面積推廣與應用,為農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憑藉著敢於創新的勁頭和勤勉踏實的作風,1985年,王貴滿被任命為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那一年,他剛剛25歲。

  吉林省科委實施的“豐收計劃”項目,關係著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的大事。1986年,王貴滿和課題組的同志採取辦班講課、播放錄影、印發資料、現場諮詢等辦法,把實用有效的技術送到農戶家中,送到田間地頭。

  工夫不負有心人,由王貴滿主持完成的這項科研課題,當年獲得農業部豐收獎一等獎,推廣面積達2.1萬公頃,僅這一項就為農民增收752萬元。

  自1996年8月被任命為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後,王貴滿又接著一直幹到現在,全縣田間地頭的小路上灑滿了他的汗水。

  2011年是王貴滿終生銘記的一年。由於熟悉農業生産且技術過硬,他被國家選派參加了中朝合作羅先市高效農業試驗園區玉米試驗示範區項目。他深感使命光榮和責任重大,在朝鮮的每個日夜,他都時刻注重體現中國價值。每個技術環節他都格外仔細、格外認真,對身邊的農技人員提出嚴格要求,務必保證項目順利進行,探索出適合當地農業生産的最佳農業技術體系。援外不能馬虎,梨樹的糧食生産也不能放鬆,王貴滿在援外的一年間不辭勞苦往返梨樹與羅先數十次,最終獲得了國內國外雙豐收的成績,位於朝鮮的玉米示範區更是比當地平均玉米産量高1.5倍。

  “靠天吃飯不如靠技術要産量。”在王貴滿和眾多農技員的努力下,這一思想已根植梨樹農民的心中。農業科技應用對糧食生産的作用是巨大的,當地的糧食産量2014年已達到42.35億斤。老牛已知黃昏晚,不用揚鞭自奮蹄。如今,在農技推廣領域功勳卓著、碩果纍纍的王貴滿,又迎著朝陽踏上了希望的田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