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少體驗差“不夠專業” 超市觸網賣不過電商
- 發佈時間:2015-12-15 14:19:00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價格相差不大,銷量口碑卻相去甚遠
超市“觸網”為啥賣不過電商?
京報集團記者 肖丹
或是自建網上商城,推出自己的APP,或是與電商合作,讓其為自己導流,再不濟,也得在賣場收銀臺接入微信、支付寶等移動支付方式——粗略估算一下,目前數得上來的大型超市和知名便利店基本都已經“觸網”。
記者選取了京東商城、天貓超市兩家典型電商代表和大潤發旗下的飛牛網、京客隆兩家傳統超市“觸網”代表進行了各方面比較。儘管兩類商家價格差別並不大,有些超市商品甚至低於電商,但銷量和認可度卻相差甚遠。到底要做些什麼,超市才能挽回顧客的心?
比價格
超市不比電商貴
價格是顧客考慮最多的因素之一。記者隨機選取了十種商品對比了四個商家的銷售價格,其中五種屬於食品類、五種屬於日用品類。比較結果顯示,超市如果和電商進行價格PK的話並不一定會輸。
以平均價格計算,十種商品中,兩者持平的有一種,超市高於電商的有七種,超市低於電商的有兩種。以具體售價來看,與京東商城相比,飛牛網有貨的八種商品裏,與其持平的有四種,三種低於京東,僅有一種高於京東;京客隆有貨的八種商品裏,一種持平,五種比較便宜,兩種稍貴一些。與天貓超市相比(有一種商品天貓無貨,實際比較了七種商品),飛牛網與京客隆均有一種售價與其持平,六種售價高於天貓。
具體到每種商品,價差並不算大,大部分商品的價差都維持在幾毛錢左右。
比配送
下單一個半小時收貨
如果説價格決定了顧客選擇在哪個商家購物的話,那麼配送則決定了顧客是否會繼續在這家購物。記者對比發現,超市若是由附近門店負責配送發貨的話,速度甚至比配送能力強大的電商還要快。
以包郵起步門檻來看,飛牛網門檻最高,京客隆門檻最低。前者購物滿95元,可以獲得重量不超過10公斤的免運費資格,如果購物金額在50元以下且不超過5公斤重,需要支付的運費為15元;後者滿49元可以免運費,但具體規定在APP上並無顯示。相比超市,電商的包郵門檻處於中等水準,京東普通用戶滿79元免運費,鑽石用戶滿59元就能免運費,並且沒有重量限制;天貓超市則是滿88元包郵,限額是10公斤。
以配送時效來看,在飛牛網下單後顯示預計1到3天送達,但並無具體時間段顯示。在京客隆APP上下單,2小時後可以到門店自提,選擇送貨到府將在3小時內收貨。相比之下,電商配送更加靈活週到。京東商城配送時間每天分成三個時間段,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需要進行選擇;天貓超市在當日上午11時前成功提交訂單並完成支付,可以當日送達。
記者13日晚間分別在飛牛網和京客隆下單訂購商品,送貨較快的是京客隆,18時13分下單,配送人員19時49分敲開門,用時1小時36分鐘,比承諾時間快了一半。配送人員表示,這是從附近門店直接發貨的。而在飛牛網的下單時間是19時25分,送貨時間則是14日13時30分。
吐槽
品種少體驗差“不夠專業”
中國商報商業研究院日前發佈的《零售業O2O趨勢分析與前瞻研究報告》顯示,在中國連鎖百強企業中,約82%的企業已經開展電子商務業務。儘管普及率可觀,但對銷售的帶動作用依然有限。2014年,中國連鎖百強開出的網路商店的銷售額大多僅維持在千萬元的銷售規模,31.4%的企業網路銷售額不足1000萬元,網路銷售額3億元以上的企業僅佔13.7%。
既然價格相當公允、配送也算靠譜,為什麼顧客並不認可超市自建的網路銷售渠道呢?
家住勁松的董女士是網購達人,對各網站的優劣瞭如指掌。在她看來,超市自建網店最大問題是“不夠專業”,而這四個字幾乎是記者在採訪中聽到顧客説的最多的話。
“買東西要付郵費不説,品種也少,”董女士説,想買的東西無法搜索出來,跟超市裏琳瑯滿目的貨架完全不一樣。以京客隆APP為例,目前僅有速凍食品、熟食、麵包、豆製品、雪糕/冰淇淋、主食六類商品。除了商品種類不豐富,董女士覺得操作體驗也不夠好,“有時打開APP參加秒殺,接連閃退,或者怎麼點都沒反應,一兩次之後就再也不想用了。”
記者在體驗中也對“不夠專業”有所體會。雖然購買的是速凍食品,但被送過來時只是裝在了普通的不織布購物袋中,並沒有其他保溫措施,與電商網站層層疊疊的嚴密包裝相去甚遠。
更多的人抱怨送貨慢。“什麼上午買下午到、下午買次日到的,我的兩天了,一直顯示在打包還沒送出,我離那家超市也就十分鐘路程。”消費者秦先生表示,還不如直接去超市更方便一些。“超市最大的優勢就是品牌,要是網上和店裏價格一致、品類同步,線上下著單,門店就配貨了,一會兒就送過來,我肯定把票投給超市。”
相關新聞
超過六成網購靠衝動産生
本報訊(京報集團記者 肖丹)在網上逛著逛著,很可能就買下了並不在計劃內的東西。博報堂生活綜研(上海)與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日前聯合發佈的消費行為報告顯示,超過六成消費者在網購時會瀏覽本來沒有想要買的商品,理智型網購者不足四成。
在“全球化消費”和“數字化消費”兩大趨勢下,中國消費市場急速變化,“漫無目的”的消費行為隨著網購的發展而不斷普及。報告顯示,在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對“在網購時,我會時常看本來沒有想要買的品類的商品”持肯定回答的受訪者比例分別達到68%和65%,這一比例在日本和美國分別為46%和59%。
博報堂生活綜研首席研究員鐘鳴把這種消費稱之為“機遇消費”。他表示,“機遇消費”呈現出新的消費特徵,消費者對意料外的商品興趣盎然,並且熱衷於順藤摸瓜式搜索,在有明確購物目標的情況下,仍會瀏覽與目標商品毫無關聯的商品資訊。隨著網上商品品類的豐富和跨境電商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傾向於享受“邂逅意外的商品或服務”的樂趣。在購買的商品品類方面,海外商品的競爭力顯著增強,對於數位産品、家電、時尚用品等品類産品的消費,一線城市消費者更偏向於購買國外産品。
此外,海外電商網站已經成為了國人網購的“資訊源”。針對過去一個月內網購過的消費者的調查顯示,84%的受訪者有過瀏覽國外電商網站的經歷,實際在國外電商網站上購物的比例為16%。這兩項數據在美國分別為43%和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