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經濟趨勢:轉型升級難在哪

  • 發佈時間:2015-12-15 07:2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顧 陽 馮其予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即將過去的2015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這一年,中國經濟步入了深度調整期,也走到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期。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正經歷著經濟下行的壓力,同時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發展的新機遇。本期“大家談”,我們邀請了專家、學者及企業嘉賓,就當前我國經濟轉型升級中存在的問題、發展路徑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敬請關注。

  迎難而上 進入轉型升級關鍵期

  張立群:中國經濟之所以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主要是兩方面的條件發生了變化:一是市場條件,二是要素成本條件。

  從市場條件來看,市場供求關係最近幾年發生了重大變化,就是由普遍的供不應求轉向供大於求,産能過剩很普遍。應對這個變化,靠短期的總量政策是無濟於事的。總量政策解決不了國際市場的購買能力,也解決不了城鎮化瓶頸帶來的制約,因此我們要針對挑戰,將發展從低水準的數量擴張轉向品質效益型發展,向更高的水準邁進。

  從要素成本來看,近年來勞動工資水準提高,土地水資源的價格上升,礦産資源價格上升,污染排放的價格上升,這些都帶來企業生産成本的不斷提高,必然會結束低成本擴張的發展模式。

  目前,我國GDP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已由經濟總量轉向經濟結構,尤其是産業結構。在這個新起點上,經濟發展的著力點需要由速度轉向結構。去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結束了持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這其中固然有外部市場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我們的主動選擇,這個“調速”為我們轉方式調結構、爭取長期穩定增長提供了機會。

  幹春暉:過去的36年,中國每人平均GDP從228美元到7575美元,將近每年遞增9.7%。在過去2000年的人類歷史上,很少有一個這麼大的國家、以這麼短的時間、這麼快的速度,從落後水準一躍達到了中等水準。

  但現在GDP增長速度降下來了,對於這個情況之前是有爭論的,到底增長速度的下降是中國經濟的週期性回調,還是説經濟進入了另外一種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們現在已經認識到,這可能不是一次經濟週期的低谷,而是一種新的增長狀態,即所謂的新常態。當然新常態有很多特徵,但其最核心的特徵就是增長速度,從現在開始,在未來一段時間的增長速度可能會在6%-7%的中高速區間。

  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産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是其重中之重。隨著中國在全球經濟地位的提升和增長要素的變化,中國作為全球加工廠的角色開始出現問題了,根本原因是我們曾經賴以形成全球競爭力的中國製造的要素價格開始發生深刻的變化,這種變革意味著我們原來的那種優勢將不復存在。最最重要的是勞動力的價格變化,第二是土地價格。此外,環境污染佔GDP的數字不斷攀升,我們現在污染造成的損失佔GDP大概3.5%,這也意味著極大的成本。還有我們的物流成本,現佔GDP的比重大概18%左右,跟美國相差約10個百分點。中國製造的幾個成本要素價格決定了中國製造原有的競爭優勢迅速下降。

  王勇智:在過去的這些年裏,中國製造只是體現了一種規模上的“大”,而不是品質上的超越。中國製造之所以有較大的競爭優勢,不是僅僅因為規模龐大,更主要是來源於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更多的是靠著接受國外訂單進行貼牌生産。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産品出口主要是以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低的工業産品為主。

  在《中國製造2025》規劃中,“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被列入10大重點領域之一。而隨著“網際網路+”的提出,工業化和資訊化的融合度將進一步提升,這為中國高端裝備製造業實現智慧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我的體會是,建設製造強國,必須緊抓當前難得的戰略機遇,加強統籌規劃,突出創新驅動,制定特殊政策,發揮制度優勢,動員全社會力量奮力拼搏,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託中國品牌,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品質的轉變,中國産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只有當産業結構實現了優化升級,才能真正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目標。

  應對挑戰 供給側改革指明方向

  幹春暉: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正面臨著新一輪更高層次的改革開放需求,中國應該來一次改革開放的2.0版。有人説改革的風險很大,但現在看來,不改革比改革的風險更大,因為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以後,歷史的改革潮流、改革共識已經形成。你繼續跟著改革的潮流可能會更安全一些,相反,想停下來阻止改革,可能風險更大。

  過去,我們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生産力之間的矛盾。我認為,這個矛盾在新的歷史階段有新的表現,表現為人民群眾已經變化、已經升級了的需求結構與不相適應的供給結構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説,中國的供需之間已經不可以用一個簡單的總量上的供不應求來描述了,而是應該從結構的層面上看問題。一方面鋼鐵、水泥、平板的生産能力大量過剩,另一方面老百姓那些基本的需求,比如説品質高點的奶粉、舒服點的馬桶蓋等,沒有能夠得到滿足。這裡面很重要的是我們供給側的問題。

  張立群:供給側改革可以説是近期中國經濟領域最熱門的詞彙。自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提“供給側改革”之後,中央多次提及“供給側改革”,為中國新一輪經濟改革指明瞭方向。

  我們通常所説的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屬於“需求側”的三大需求,而與之對應的“供給側”則是指生産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供給側改革”的提出,意味著供給跟不上需求變化的結構性失衡,如今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障礙。加強供給側改革,不僅在於提高“供給量”,更在於優化供給的結構,提高供給的品質和效率。

  目前,供給側改革已被普遍看作是中國經濟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並有望促進供求關係的調整與平衡。隨著供給側改革的進行,産業結構將進一步調整,過剩産能有望逐步化解,國企改革金融改革、稅制改革等供給側重要管理手段會迸發出更大活力,且直接作用於實體經濟。

  王勇智:中車這幾年的崛起,正是得益於中國製造從“低端”慢慢步入了“高端”。這種變化是企業多年來緊緊扣住“集中優勢力量,集中各類資源,發揮協同效應,提升研發實力,瞄準全球行業制高點,深化自主創新”的結果,本質上通過技術水準的提升,進而牢牢掌握競爭與發展的主動權。接下來,企業還將推動技術、品牌、服務全面升級,真正確立高鐵技術“引領者”的角色,不僅在業務規模上持續保持全球領先,還要努力為行業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管理模式的變革作出更大貢獻。

  從行業發展來看,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産業目前已成為最接近世界先進水準的高端裝備製造産業之一。但放眼全球競爭大格局,與國際一流軌道交通裝備跨國公司比較,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南、北車在今年合併重組中國中車,旨在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這也有利於我們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統籌全球資源,加快全球佈局,全面推進以“轉型升級、跨國經營”為主要特徵的全球化戰略,努力建成以軌道交通裝備為核心,跨國經營、全球領先的高端裝備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構建由我國主導的全球軌道交通裝備産業新格局。

  路在腳下 向新一輪改革開放要動力

  張立群: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在哪?空間還有多大?中央提出,堅持“雙結合”,打造“雙引擎”,保持“雙目標”,為中國經濟“爬坡過坎”指明瞭方向。這一戰略部署,是基於當前發展形勢的準確判斷,將是開啟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新局面的“金鑰匙”。

  新常態下的“雙目標”,就是經濟發展要著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準這兩大要求;“雙引擎”提供了實現目標的引領動力,即圍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新引擎,圍繞增加公共産品、公共服務改造傳統引擎。從“高速”到“中高速”,從“傳統驅動”到“雙引擎”,中國經濟“列車”不僅不會掉擋失速,反而會因為增添新動力跑得更穩健、更有力。“雙結合”就像下圍棋,講究既要謀勢又要做活“眼”,即做活經濟穩定增長和推進結構調整這兩隻“眼”,通過提高增長的含金量,實現穩中求進。在穩增長不會遇到非常大壓力的背景下,我們要把更多精力放到求進上,在結構調整、開放發展等方面發力,為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從長遠來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特徵沒有變,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下一步,要堅持深化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不斷破除束縛市場活力和資源配置潛力的制度桎梏,依靠市場競爭機制推動製造業從中低端轉向中高端,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

  幹春暉:剛才我們講中國需要實施改革開放2.0版,我們認為此外還有幾方面需要強調:

  一是發揮大國綜合優勢開發國內市場。我國一度採用出口導向為特徵的東亞模式,但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是百分之二點幾,我們現在是百分之六到七之間,要靠百分之二點多的全球增速來帶動我們7%左右的增長,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們要更多考慮國內市場,現在我們收入水準已經提高了,滿足了本土市場,也能夠驅動經濟增長。

  二是構建動態比較優勢戰略。中國的低端製造業正在失去競爭力,但還沒有完全形成新的優勢産業。所謂的動態比較優勢戰略,就是指我們怎麼樣來構建和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的産業。

  三是從全球價值鏈的被治理者轉變為治理者。全球化時代全世界的産品生産都處於價值鏈上,每一個國家都承擔加工製造服務等工作的某一些環節。我們未來面臨著如何從價值鏈的被治理者成為價值鏈的治理者,但整合價值鏈的工作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需要有一個過程,需要有整合資源的能力和經驗。

  四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是指我們經濟體未來指望它驅動經濟增長,成為經濟的支柱産業。問題在於,怎麼知道這些産業會成為支柱産業?用什麼樣的方法去甄別和篩選?如果我們有辦法來發現一部分産業,怎樣才能夠支援它?這就是科技政策和産業政策的問題。

  從中國目前經濟轉型升級的角度來看,只要我們能夠繼續堅持新一輪的改革開放,只要我們所處的國際環境不要有大的變化,中國經濟就非常有希望通過持續穩定的增長,實現我們既定的發展目標。

  王勇智:就我們自身實踐來看,轉型升級之路就是智慧化、綠色化、服務化,依託“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從而在技術、管理、商業模式等方面實現全面轉型升級。智慧製造不只是一個車間的自動化生産,或者説車間裏一兩個機器人作業,而是一個包括産品智慧化、裝備智慧化、生産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務智慧化在內的完整體系。我們力爭實現的“智慧化中車”,不只對我們中車未來發展至關重要,而且對於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發展乃至對整個國民經濟都具有積極帶動作用。

  在智慧製造上升為國家戰略前,中國中車已悄然在內部開展資訊化工作。如今,在不少基地和工廠,智慧製造已初見雛形。未來,中車智慧製造2025藍圖規劃將通過精細級、精益級、智慧級三個層級持續推進,最終實現讓資訊化成為驅動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核心要素,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化企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