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慧眼”盯上氣候變化
- 發佈時間:2015-12-15 06:22:26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氣候預測還是採用經驗統計的方法。”中國氣象局氣候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李維京説,如今,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我國早已擺脫了唯“經驗主義”,而是通過東亞季風監測、氣候模式與數值模擬、動力延伸預報的理論與方法等一雙雙“慧眼”,更加科學而深入地為氣候變化“把脈”。
中國氣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以客觀化氣候預測為核心的氣候業務技術體系,形成國家級和省級統一的氣候業務平臺;建立逐年更新發佈中國地區氣候變化預估數據集制度,為國內氣候變化科學研究提供基礎數據。
憑藉敏銳的“中國慧眼”,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節奏掌握得越來越準確。近年來,我國針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和災害風險管理的能力不斷提高。通過完善極端天氣背景資料庫和推進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資訊發佈系統實現業務運作等,中國氣象局建立了集氣象災害風險普查、識別、預警和評估于一體的氣象災害風險業務體系。每一次及時的預警都是在最大限度地挽回人民群眾在災難中的損失。
我國氣象部門穩定支援對溫室氣體及氣溶膠的研究。中國氣象局開展了大氣灰霾預報以及氣候變化數據集建設等,為我國溫室氣體本底濃度業務化觀測、建設氣候變化業務服務系統打下基礎。2013年組建的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及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環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實現了區域大氣環境監測數據共用、資訊通報和聯合會商。
為了讓“慧眼”給百姓謀福祉,中國氣象局依託重大科技項目和行業專項為應對氣候變化出謀劃策。利用國家973科技計劃項目“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南方旱澇災害的變化規律和機理及其影響與對策”,中國氣象局建立了南方旱澇災害對農業影響的定量評估模型,分析重大旱澇災害對農業和水資源的影響。
為推動清潔能源開發利用,這雙“慧眼”繼續忙碌開來。2012年至2014年,中國氣象局共為531個風電場提供了選址氣象服務;建立風能太陽能數值天氣預報服務平臺,建成風電場、太陽能電站功率預測系統,為433個風電場和太陽能電站提供預報服務。
我國氣象部門通過發佈氣候變化權威科學資訊、強化極端事件應對、開展氣候變化評估、參與國際國內應對機制設計,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全鏈條”式的支撐服務,為我國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政策、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