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阜陽助力農民“創客” 借網際網路+促農業轉型

  • 發佈時間:2015-12-14 00:2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網阜陽12月13日電(黃巧 周銳)農民引進新品種進行種植和加工,在連片的溫室大棚裏實行機械化作業和智慧控制,種地一年能掙上百萬……在很多人看來,似乎很難將這樣的場景與傳統農業聯繫起來。事實上,今天,這已成為傳統農業大市阜陽很多種植大戶的真實寫照,“農業”已甩掉了過去滿身泥土的形象。

  近年來,有著“百億江淮糧倉”之稱的阜陽市依託農業資源優勢,緊緊圍繞“規模、結構、轉化、合作”的八字方針,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數據顯示,阜陽市土地流轉總面積460萬畝,流轉率53.5%;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到7684個,家庭農場註冊2700家;全市特色農業快速發展,目前已培育特色專業村116個,其中億元村20個。

  “阜陽最大的特點就是‘人’和‘農’,阜陽人不能忘‘本’,‘本’就是農業農村農民。”阜陽市市委書記于勇説,“我們正在努力打造從‘百億江淮糧倉’到‘千億江淮廚房’的轉變。”

  返鄉農民創業帶動留守村民就業

  今年36歲的姚亮是雨辰農副産品開發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也是阜陽近三萬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中的一員。

  和阜陽其他村一樣,潁州區馬寨鄉姚樓村的很多青年勞動力在外務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小孩,很多土地並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姚亮正是在兩年前抓住了這一機遇。他和幾個朋友在姚樓村承包了1100畝土地,開始雇人耕地、搭建大棚、買種、播種……短短幾個月時間已經投入了近四百萬元。

  如今,姚亮經營的土地裏,大棚裏的西瓜等經濟作物的平均收益達到每畝8000至10000元,裸地種植的紅薯、娃娃菜等帶來的收益約每畝6000元。

  回鄉前,姚亮在鄭州等地做農産品批發生意,積累了客戶資源,這也為作物的銷路打下基礎。“從今年8月份至今,地裏的馬鈴薯日銷量達到了四萬斤。”姚亮自豪地説。

  除了經濟效益,姚亮承包的1100畝地還解決了附近村民的就業問題。姚亮説,每三畝地就需要一個勞動力常年駐地幹活,到了農忙的五六月份,至少有600多人在田間勞動。

  今年66歲的李獻芳是馬寨鄉姚樓村的貧困戶,兒子和兒媳常年在外打工,她和老伴在家照顧孫子。從去年開始李獻芳開始在姚亮的地裏幹活,除去一些天氣不好的日子,一年下地幹活的時間大約200天。“都是平常的莊稼活,一天下來能掙40塊錢,一天一結,每年能增加8000元收入。”剛從自家菜園回家的李獻芳説,附近村莊有不少中老年人都來地裏幹活,增加收入。

  借助金融思路解決農作物存儲難題

  日前,在安徽三泰麵粉有限公司太和縣原墻鎮小南街糧食銀行營業點,不斷有前來取面、取米的農戶,營業點負責人劉彬忙得不亦樂乎。“在咱這存糧可不白存,一斤小麥一年有6分錢的利息。”劉彬説,農戶還可以採取隨行就市的方式存糧,結算時小麥的盈利部分,公司和農戶三七開。

  而在太和縣工業園區的三泰糧食銀行總部,不斷有運送糧食的大貨車出入,同樣是一派繁忙景象。

  三泰麵粉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祝躍華介紹,由於缺乏儲糧技術和設施,農民存糧年損失在6-8%之間。糧食銀行為農戶提供儲量場所,當農戶儲存的小麥達到一定數量時,附近的銀行網點便會安排運輸車輛運送農戶的儲糧,過稱、登記後給農戶留下存摺。

  祝躍華表示,銀行以高於國家最低保護價的價格收購小麥,一方面減少了農戶的損失,另一方面給予利息,這樣農民種糧的收入得以增加。“我們創辦糧食銀行減少了糧食損失,也節省了老百姓的保管費用,同時將小麥變成了流動的資源。”

  據了解,借鑒了銀行存儲、信貸功能和相關管理方式,有網點、有存摺、通存通兌——幾乎和銀行功能一樣的糧食銀行,並不是三泰麵粉有限責任公司的首創。但是,這一創新舉措已經展現出了農業産業化企業的發展潛力:運作不到四年的三泰糧食銀行,現已覆蓋全縣31個鄉鎮,發展儲戶一萬餘戶,收儲共約35000噸小麥。三泰糧食銀行的網點也不斷向基層延伸,實現了“全縣聯網、通存通兌”,更大地方便了儲戶存糧和兌換。

  麵粉公司也從中獲益。“我們把農戶儲存的小麥加工成麵粉和麵條,供農戶兌換或投入市場銷售,從消費産品中獲利。”祝躍華介紹説,作為一家以麵粉生産為主的企業,三泰麵粉公司每年需要大筆資金投入到糧食收購環節。如今,農民將糧食存在三泰糧食銀行,為企業節省了一大筆轉机費用,從而降低生産成本。與此同時,銀行儲戶也成為了三泰麵粉公司的潛在消費者,“他們都可能用存儲的糧食兌換公司生産的麵粉。”

  “網際網路+農業”探索轉型新路徑

  近年來,阜陽農業也逐步走在依靠創新技術的軌道上。位於太和縣的安徽有機良莊農業科技有限發展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創辦人太和縣居民陳金良建立起了高標準的現代化蔬菜基地。

  2013年,長期在外發展的陳金良回到家鄉太和。在食品安全的問題中,他看到了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廣闊前景,加上在外打拼積累的上億資産,陳金良決定創辦安徽有機良莊農業科技有限發展公司,立志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帶動更多農民走上致富路。

  基地規劃建設面積5000畝,分三期建成,目前一期投資6000萬元,建設7000多平方米全自動智慧溫室,和168座日光溫室,主要種植了番茄、茄子、黃瓜和其他綠色蔬菜。

  為確保大棚蔬菜安全、讓消費者放心,基地在每個大棚內安裝遠端測控終端,負責檢測農産品的品質安全。副總經理彭博負責基地的技術研發,他拿出他的手機,展示了大棚裏的實時監測情況。“我們在每個溫室大棚裏安裝監控設備,完整記錄農作物的生長過程,消費者們可以通過網路上傳的數據,對其購買的蔬菜瓜果進行監督。”彭博説。

  據彭博介紹,基地正在建立物聯網系統,消費者購買産品後可註冊一個ID號,能夠看到從育苗、下地到除害的所有生産過程,從而實現全公開化。

  新思路推動阜陽農業快速發展

  阜陽是一個擁有千萬人口的傳統農業大市,70%左右的人口是農民。作為一個勞動力輸出大市,阜陽到目前農民工轉移就業人口達到321.5萬人,返鄉創業累計達3.66萬人。

  “阜陽的發展最終要靠我們自己,推動阜陽發展最大的關鍵就是‘就地’,1000多萬阜陽人如果都在本地實現就地就業創業、就地上學、就地看病、就地消費,將會為阜陽未來發展創造巨大的空間。”于勇在接受採訪時説。

  “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發展轉化,我們的經驗就是這‘八字方針’——規模、結構、轉化和合作。”于勇説,下一步,阜陽將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以工業化為重點,城鎮化為保障,推動一二三産相互融合,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相互支援,力爭“皖北爭一流、全省趕平均、同步達小康”,讓阜陽走在皖北振興前列、成為安徽發展重要增長極。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