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註冊制,中國股市顯自信
- 發佈時間:2015-12-11 04:29:24 來源:浙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蔣衛陽
國務院常務會議9日通過擬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相關決定草案,自決定施行之日起兩年內,授權對擬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票公開發行實行註冊制度。這標誌著中國資本市場改革正在提速,它必將對國內股市基本面帶來深遠的影響。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改進並逐步取消境內外投資額度限制。”而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相關決定草案,無疑體現了《建議》的精神。
曾有境外媒體在今年夏季國內股市暴跌之後,信誓旦旦地表示,中國股市正在走回頭路。而註冊制度的加快推行,則以事實糾正了這些偏見,它表明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不僅沒有停步,而且還正在邁向新的廣度和深度。
股票發行註冊制主要是指發行人申請發行股票時,必須依法將公開的各種資料完全準確地向證券監管機構申報。證券監管機構的職責是對申報文件的全面性、準確性、真實性和及時性作形式審查,不對發行人的資質進行實質性審核和價值判斷,而將發行公司股票的良莠留給市場來決定。在歐美及香港等地成熟的證券市場,股票公開發行均採用這一制度。
與此相對照,國內股市從設立之初就帶有較強的行政色彩,其中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對股票公開發行實行核準制。雖然核準制在中國股市發行的起步階段也曾起到過相應的積極作用,但隨著國內股市的不斷發展,核準制日益顯露其與實踐不相適應的一面,不利於股市形成資源配置、優勝劣汰的正常機制。
現在又到年底了,你去看吧,國內股市一年一度的ST股“保殼摘帽”大戰再次上演,一些ST股(被特別處理或退市風險警示的上市公司)為避免被終止上市,紛紛祭出“殺手锏”,什麼資産出售啦、資産重組啦、大股東支援啦,各種“利好公告”應接不暇。而一些散戶甚至包括部分機構投資者,也在追風而樂此不疲,試圖從中博得個“烏雞變鳳凰”的結果,賺取高額收益。
事實上,ST股中能真正“烏雞變鳳凰”的只是一部分,而不少ST股更是多年來就已喪失活力的企業。2014年10月,證監會就已發佈《關於改革完善並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並於11月16日正式實施。可這些ST股為啥還這麼搶手?説到底就是拜核準制所賜:擬上市企業要經過漫長的上市排隊和繁瑣的審核流程,致使A股“殼資源”稀缺。一些“僵屍企業”佔用了資本市場寶貴資源不説,還待價而沽,嚴重扭曲了市場功能;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市場炒垃圾股的非理性行為。
而在註冊制下,這些問題迎刃而解,“殼資源”不再稀缺,市場將發揮決定性作用,優質企業可以源源而來,誰還會稀罕這些“僵屍企業”?
在國外成熟市場,股市與經濟狀況是高度關聯的,而反觀國內股市,很多時候並沒有體現出國民經濟“晴雨錶”的作用。何也?這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説與上市企業良莠不分有關。
核準制客觀上也為股票上市過程中存在的尋租現象提供了便利。不少上市企業都有不菲的發行費用,其中一些用到哪,恐怕只有當事人最清楚。金融領域今年以來已有包括證監會發行監管部前處長李志玲、投資者保護局原局長李量和前主席助理張育軍在內20余人被查,就充分證明尋租現象的存在。註冊制改革有利於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減少甚至消除尋租現象。
有人擔心實行註冊制,將來股票供給多了會不會給股價帶來影響?這種擔心是多餘的。俗話説得好:“池小養不了大魚。”過去,由於國內股市的局限,一些頗具成長性和代表性的中企輾轉海外上市,不僅增加了費用,也讓國內投資者失去投資良機。而實施註冊制,企業上市大為便捷,證券市場規模壯大,也為“蛟龍”一展身手提供了足夠的騰挪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國務院常務會議同時指出,待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後,有關部門將制定相關規則,在公開徵求意見後實施,並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而證監會也強調,註冊制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會一步到位,對新股發行節奏和價格不會一下子放開,不會造成新股大規模擴容。對此,市場顯得有信心,10日當天A股表現平穩。
看來,擬推註冊制,中國股市已經顯示出了自信。不是嗎?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