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做“硬體+軟體”的未來汽車

  • 發佈時間:2015-12-11 01:00:43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2月8日,北京首次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機動車單雙號限行,中小學和幼兒園停課三天。空氣污染已經成為影響人們生活的最重要問題。而作為空氣污染的一個重要來源,傳統機動車的尾氣排放成為治理的一個重點,節能綠色的新能源汽車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而在國內眾多的新能源汽車廠商中,北汽新能源汽車公司對北京的霧霾也有著切身的體會,一直致力於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推廣,並且在這一方面走在了同行的前面。

  2015年1月至11月,北京汽車集團旗下的北汽新能源汽車公司銷售新能源純電動汽車近17000輛,同比增長近600%,依舊保持了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第一的位置。而對於北汽新能源汽車公司來説,新能源汽車産業,不只是將産品生産出來和賣出去那麼簡單,而是要構建一個人人參與、人人努力的綠色環保生態圈。

  用全新模式迎接新能源汽車

  2009年,北汽集團開始進行新能源汽車的戰略部署。雖然北京汽車集團並不是國內最早做新能源汽車的企業,但其從最開始對新能源汽車的戰略認識和重視程度卻是旁人無法相比的。在多數人對新能源汽車還是一頭霧水,看不清方向的時候,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車三定律”。

  “新能源汽車必然成為未來的選擇,也是北京汽車未來發展的方向”, 徐和誼表示,這是市場的需要,同時也是中國汽車産業戰略發展的必然需要,能源的有限和環保的需求讓新能源汽車成為未來的必然選擇。

  在這種戰略思想的指導下,北京汽車開始拿出真金白銀,投研發、建基地、招人才、引合作,一步一步地佈局新能源汽車産業。2009年11月,北京汽車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掛牌成立,這也是國內首個專門的新能源汽車企業。2010年12月,北汽首批純電動轎車下線,2012年4月,北汽純電動出租汽車交付運營。2014年,國內第一批私人購買純電動汽車的車主在北汽新能源公司拿到了車鑰匙。到目前為止,北汽新能源産品已經廣泛應用於城市公交、環衛、計程車、政府公務用車等領域,在私人購買方面更是走在了全國前列。

  “新能源汽車産業與傳統汽車産業不只是在燒油還是用電方面的區別,按照傳統汽車模式肯定不行。”徐和誼説,新能源汽車是一個全新的行業,必須要用全新的模式與之相適應,而不能再沿用傳統汽車的思維模式。

  這一點首先從徐和誼的用人上就可以體現出來。現在北汽新能源汽車公司的總經理鄭剛, 之前在北汽集團一直負責公關傳播事物,突然調任新能源汽車公司開始獨當一面,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鄭剛腦子很活,思路開闊,在企業管理方面有深厚的積累,這個産業需要思維敏捷、創新意識強的人。”徐和誼表示,當初就是想找一個不是幹傳統汽車的,完全打破原有的思維模式。而鄭剛上任後即主導了與京東的創新合作、與龐大公司合作組建新模式的行銷公司、衛藍計劃、推廣分時租賃等一系列大舉動,北汽新能源汽車打開了市場。

  “政策的穩定性比力度更重要。”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政策支援不可或缺。但同時,新能源汽車也不能只靠政策過日子。徐和誼表示,目前,中國政府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扶持力度可以説是全球最大了,現在的重點是要保持已出臺政策的延續性。同時,扶植政策的重點是要與市場相結合,讓新能源汽車産業符合市場發展的需求和規律。

  正是有了如此的戰略認識和重視,以及腳踏實地的落實,本來還計劃再“燒”幾年錢的北汽新能源汽車,201年上半年已經開始實現盈利。

  在鄭剛眼裏,北汽新能源新興戰略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響應國家政策,也體現了未來變革的重要趨勢,是企業跟進市場與消費者需求相契合的方向。

  從“看傻了”到“要超越”

  2015年全國兩會上,徐和誼表示,北汽將在2016年亮相一款超過特斯拉的純電動汽車。此語一齣,震驚四座。因為在記者的記憶裏,也就是在兩三年以前,徐和誼在一次北汽職工的內部會議上第一次提到了特斯拉,那時他的表述是“看傻了”。特斯拉的設計、造型,以及車身內部猶如兩個平板電腦合在一起的操作平臺,都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羨慕之情溢於言表。而短短兩年多時間,徐和誼怎麼就敢公開宣佈要造出超越特斯拉的電動車,而且還給出了時間表?

  2014年,北汽新能源汽車進行改制,國內首家股份制新能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註冊資本20億元人民幣。經過數年的發展,北汽新能源已經掌握了電池、電機、電控系統三大電動汽車核心部件及全産業鏈生産能力。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北汽新能源已成長為國內産品應用範圍最廣、發展速度最快、産業規模最大、産業鏈最完整、示範運營規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徐和誼明白,純電動汽車市場未來將面臨巨大的挑戰,要獲得競爭優勢,必須保持技術領先優勢。為此,北汽投入鉅資在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研發上。同時,北汽通過與美國Atieva公司簽訂股權認購協議,成為其第一大股東,而後者擁有曾參與過包括特斯拉在內的眾多款電動汽車研發的團隊。與此同時,北汽新能源還與大洋電機、普萊德電池、南韓SK、德國西門子等多家國際一流企業展開深度戰略合作,加快了北汽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提升。

  2014年APEC會議期間,50輛續航里程超過210公里的北汽純電動汽車第一次作為官方指定用車。而之後的全國兩會期間,北汽新能源汽車再次成為參會代表和媒體記者的工作用車。

  對技術的不斷追求成為北汽新能源汽車性能不斷提升的源泉,150公里、200公里、210公里、260公里、300公里、400公里,乃至明年推出續航里程達到550公里的純電動汽車,北汽的技術優勢正在不斷顯現。北汽新能源汽車在掌握控制系統開發、電驅動系統整合與開發、新能源車整車整合開發三大關鍵核心技術基礎上,仍不斷強化自主研發能力。

  例如純電驅動,防水尤為重要,北汽純電動汽車採用的電池管理系統在電池包有短路、過熱的現象發生時可自動切斷電流,防止發生危險。這套電池系統在水中浸泡30分鐘後仍可以使用,品質不受任何影響。

  目前,北汽新能源試驗中心擁有整車試驗室、控制系統試驗室、驅動系統試驗室、電池系統試驗室和零部件系統試驗室等五個新能源汽車試驗室和一個試車跑道。同時,通過在美國矽谷、德國亞琛也設有研發中心,北汽集團將整合國際技術資源和人才優勢,達到技術、服務和商業運營模式的創新。

  北汽新能源對於電機、電機控制器、整車控制器、控制軟體等一整套車用動力系統都擁有全部自主智慧財産權。在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領域已授權專利多達49項,在電機及其控制技術領域擁有專利接近500項。

  創新“管家式”無憂服務

  “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在中國建立一個世界級的新能源汽車公司。”在鄭剛看來,成為世界級的新能源汽車公司至少要有三個標準。

  第一要具有世界級的産業規模,在這個細分市場裏一定要打造全球前三;第二要有全球性的行業貢獻,不光是為企業自己去謀福利,還應該創造一個行業標準,打造一個行業的新的價值體系,向社會提供更多的企業公民和社會責任的反哺;第三應該有明星的産品和世界級的品牌。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尤其是在純電動汽車領域,我們與跨國公司的水準是相當的。”鄭剛説,跨國公司也沒有很完善的産業鏈,也沒有提前開發十年、二十年的前瞻性技術,也沒有大量的産品應用經驗和數據庫可以借鑒。這些使得自主品牌企業與跨國公司在純電動領域的差距很小,甚至是互有輸贏。

  儘管2015年國內汽車市場整體處於低迷態勢,但新能源汽車的生産和銷售卻呈現超速增長態勢,純電動汽車以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産銷數據均出現成倍增長。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中國新能源汽車2015年銷量將有望達到22萬至25萬輛,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有著龐大的市場做後盾,為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成為世界級企業奠定了基礎。而遙想當年,北汽新能源在開拓市場方面也是舉步維艱。在公司有了第一批産品的前幾個月裏,一共才買了一輛車,而就這一輛車還是新能源公司自己的員工買的。

  2014年,在新能源公司行銷管理部的基礎上,北汽新能源行銷公司宣告成立,全面負責北汽新能源渠道建設、市場銷售、售後服務和品牌推廣等業務,標誌著北汽新能源汽車開始全面面向私人消費市場。2013年就取得了銷售1628輛全國第一的業績,2014年銷售純電動汽車6000輛左右,保持全國第一。而2015年上半年就超過了2014年全年的銷量。預計到2020年,北汽新能源汽車年銷售將超過40萬輛。

  而北汽新能源的純電動汽車也從最開始的一種車型,慢慢豐富起來,開始涵蓋了高、中、低端各種車型。同時,北汽新能源公司認識到相對於新能源汽車,傳統的運營模式是無法滿足産業發展需求和市場需求的,於是開始在充電設施、銷售網路、銷售模式、服務內容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創新。例如,北汽新能源與汽車經銷商龐大集團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在京東商城開設網上旗艦店,在大型社區和商場展出純電動車方便市民了解,舉辦試乘試駕會供消費者體驗、諮詢和購買。

  同時,針對新能源汽車用戶的需求,行銷團隊推出了開創行業先河的“管家式”無憂服務,包括免費為客戶安裝充電樁,承諾在10個工作日內免費實現從申請到通電的全安裝流程,承諾實現整車3年/6萬公里、核心部件6年/15萬公里質保、5年/10萬公里維護保養全免費,承諾電池過質保期後優惠以舊換新,免費道路救援等眾多高品質服務。正如北汽新能源行銷公司總經理張勇所説,“北汽新能源有著突破傳統的思維和為消費者提供全部解決方案的服務意識。”

  按照“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到2020年自主品牌純電動和插電式銷量突破100萬輛,2025年突破年銷量300萬輛。在這一背景下,包括北汽新能源在內的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正在向著世界級的目標邁進。

  打造“綠色智慧出行生態圈”

  北汽集團不僅把新能源汽車作為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同時也作為企業轉型升級的一個機會。徐和誼表示,電動汽車是推動製造業轉型的利器,通過服務創新開拓市場,加快工業化與資訊化的深度融合。

  而工業化和資訊化、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的轉型發展之路正是北汽集團轉型升級的方向,由傳統的汽車製造企業向製造服務型和創新型企業進行戰略轉型,實現內涵式增長與外延式增長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

  徐和誼認為,未來汽車將是“硬體+軟體”的結合體,要把網際網路思維作為戰略轉型的有力工具,努力在研發、品牌、商業模式到管理等各個方面植入網際網路的基因,進行深層次的、大範圍的、全面的變革。從一個汽車的製造企業,向服務供應商的角色轉變,力爭在未來的競爭中,完成由追趕者向領導者的角色轉變。

  “現階段,無論是傳統汽車還是新能源汽車,都被定義為交通工具。但伴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與網際網路思維的逐步融入,未來新能源汽車將是新能源網際網路的有機組成部分,實現電動車成為移動儲能的裝置,最終成為三網融合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鄭剛表示。

  “今後,新能源汽車可能將並不只是一台交通工具,更是一個基於網際網路思維的交互平臺。”鄭剛説,正是基於網際網路思維的開放性,新能源汽車未來與各領域廠商的合作也充滿了更多的可能性。包括樂視、小米等網際網路公司,甚至消費類電子産品像家電企業,都可以加入到這個新的産業融合趨勢中來,將日常消費者常用的應用與新能源汽車相連結,用網際網路思維有效提升用戶體驗,一起創造新一代的智慧移動電子設備,從而變革整個汽車行業。

  在剛剛過去的廣州車展上,北汽新能源公司首發了搭載自己研發的“i-link?智慧網聯”系統的純電動車型。打破傳統車聯網的模式和思維,通過新能源汽車的智慧化,車與車、車與人的交互化和提升車輛使用環節的便捷性,最終開創智慧互聯的用車新體驗。

  在此基礎上,北汽新能源還將打造“綠色智慧出行生態圈”。包括手機、pad、智慧穿戴、車載智慧設備和智慧家居等“智慧硬體”;以及社區、物業、商超、餐飲和車輛美容改裝等“本地商業服務”;乃至提供定制化內容生態、地圖資訊、本地生活服務、移動社交和充電服務的“移動互聯入口及內容”。借助於“綠色智慧出行生態圈”的建設,北汽新能源通過創新的商業模式與多領域合作,引導産業創新升級,形成合作共贏生態環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