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給我一個細胞 還您一片森林”

  • 發佈時間:2015-12-09 03:32:2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本報記者 馬愛平

  一個是掌握核心技術的科研團隊,一個是森林資源培育型上市公司。

  南京林業大學教授施季森帶領的團隊和福建金森林業股份有限公司緊密合作,建成並投産了年産2000萬株規模的生産線,成為國內首個應用細胞工程技術實現林木種苗産業化最大規模生産的項目,也成為福建省科技和人才強縣示範基地,該項目也是林業資源培育企業轉化先進科技成果的典型。

  在過去的10多年時間裏,施季森帶領的團隊通過與多家單位合作,累計生産和銷售雜交鵝掌楸體胚苗木910萬株,杉木優良無性係組織培養和體胚培養苗木6300萬株;累計實現銷售收入7283萬元、利潤1941萬元,為當地農民創造了960個就業機會;生産的苗木在福建、江蘇、江西、廣西、湖北、湖南、重慶等地速生豐産林建設和城市綠化中得到廣泛應用。

  “這一切,源於當年的一個夢想,一個心願,一句誓言。”施季森説,用現代生物技術改變傳統林木種苗生産方式的夢想,用工業化理念推進林木種業産業化的心願,要讓新興的細胞工程種苗繁育技術在中國的大地上結出産業化碩果的誓言,使整個團隊傾注了18個春秋的不懈努力。

  企業向科研團隊“拋出橄欖枝”

  在林業産業發展的另一個戰場上,奮戰著一支隊伍,他們是我國唯一一個以森林資源培育為主業的國有資本上市公司——福建金森林業股份有限公司。

  “時值本公司上市後轉型和提升階段,我們作出了通過引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産力,提升競爭力的戰略決策。通過廣泛調研,了解到南京林業大學施季森教授團隊關於雜交鵝掌楸細胞工程繁育種苗等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種苗繁育技術,當機立斷前往南京林業大學接洽。” 福建金森林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王國熙説。

  合作意向迅速得到南京林業大學校方和施季森團隊的響應,雙方商定了合作方式、簽訂合作協議和啟動了人員和技術培訓。該公司董事會也通過了商業計劃書和投資計劃,並立即付諸實施。

  雙方緊密合作,5000平方米年産2000萬株的現代化和高潔凈度的細胞工程中心,15000平方米的現代化溫室,從項目總體設計,項目招標,工程開工建設、安裝和調試,僅僅用了6個多月的時間。

  投産三個月後,經過設備、設施、技術、管理和人員的磨合,科技和企業聯姻結出了第一批碩果,綠油油的細胞工程種苗開始下線進入溫室煉苗。

  “這個項目的實施,不僅使得常規技術育苗要花3—4年才能實現的林木種苗繁育目標,縮短到3—4個月完成,單位時間和空間的産出效率提高了100多倍,推動了林業種苗繁育的現代化。”施季森説。

  獨具創新思維培育雜交鵝掌楸

  那麼,是什麼核心技術,吸引了企業,向施季森團隊拋出了橄欖枝並最終達成了合作?

  雜交鵝掌楸有“中國鬱金香花”樹的美譽,為中國鵝掌楸與北美鵝掌楸雜交所得。由於採用傳統技術繁育雜交鵝掌楸較為困難,效率較低,遠不能滿足社會對於雜交鵝掌楸種苗的需求,限制了這一優良樹種的推廣應用。

  1997年開始,為攻克雜交鵝掌楸繁育技術障礙的堡壘,施季森領導的團隊系統分析了國內外生物技術發展趨勢。

  “植物細胞全能性知識背景和國際上有關動物的‘幹細胞’發育‘命運’可調控理論給了我們啟迪和靈感,提出了‘給我一個細胞,還您一片森林’的大膽設想,開始了雜交鵝掌楸細胞工程種苗繁育技術的探索之路。”施季森説。

  在獨具創新思想的施季森團隊成員的眼睛裏、腦海裏,每個雜種胚的無數個體細胞仿佛是無數個躁動著的“胚胎”雛形,是孕育一個個新人工種胚的生命“精靈”,“我們真的是能深切感受到這些原初的‘小東西’特有的生命氣息。從事細胞工程種苗繁育技術創新,確實很累,很辛苦,但在我們的呵護下,當它們奇跡般地變成鮮活的小苗招展在面前時,説不出有多欣慰呢!”團隊核心成員——科技部青年科技領軍人才陳金慧如是説。

  施季森團隊通過改變“一粒種子只能培育一株苗”的常理,將種子中無數個有生活力的體細胞,在植物體外人工培養條件下,誘導成一個個成熟的再生“種胚”,進而發芽生長成為一株株茁壯的苗木,成長為參天大樹。

   攻克産業化的技術堡壘

  終究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茬接一茬團隊成員持續研究,600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力拼搏。施季森團隊制定了以雜交鵝掌楸等重要樹種的優良雜交組合為基礎,以現代生物技術為依託,以林木胚性幹細胞培養的微環境調控為核心,以提高木本植物體細胞胚胎發生頻率和胚胎發育同步化為突破口,創新和優化雜交鵝掌楸的高頻體細胞胚胎發生的技術體系,突破了雜交鵝掌楸等重要林木細胞工程高效繁育技術瓶頸,進而實現規模化生産總體目標。

  “我們突破了雜交鵝掌楸體細胞胚胎發生和植株再生技術難關,把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産業化的實用技術、現代規模生産技術和管理體系,不斷的磨合與接軌,反覆的小試以及中試的優化,終於逐步成熟,達到了産業化的程度。”施季森説。

  施季森團隊以雜交鵝掌楸為先導樹種開展細胞工程種苗繁育取得成功以後,又迅速將核心發明專利技術,經過改造和優化,推廣應用。團隊心中的理想目標是,通過發展高效的現代細胞工程種苗繁育技術體系,為推動整個國家林木種業的現代化添磚加瓦。

  他們先後實現了杉木、馬尾松、濕加松、福建柏,楓香、七葉樹、福建山櫻花等重要針闊葉樹種的體胚發生和植株再生,申請了20多項國家發明專利,15項得到了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形成了林木體細胞胚胎和再生植株的通用技術平臺。

  在不斷探索、進取,創新、完善技術體系的同時,他們也在期待著有志於發展現代林木種業的企業和實業資本的介入,共創一片新天地。

  解開智慧財産權權屬“死結”

  聽施季森介紹團隊細胞工程種苗繁育技術創新經歷,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而話鋒轉到與企業合作有什麼經驗可鑒時,反倒使他有點躊躇起來。

  他理了一下思緒説,多少年來,國家和地方歷來鼓勵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律、規定、意見、辦法等文件,摞起來足足超過一尺,但相互之間不配套,不同部門出臺的文件相互可能有矛盾,可操作性不強。

  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決定》修正)案,“應該説這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大法,體現國家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鼓勵,給出了許多政策界限和基本原則,比1996版有了十分顯著的進步。” 施季森説。

  施季森説,其實與企業談科技成果的合作和産業化轉化,既有點像談“戀愛”,要有“眼緣”,要相互看得上,誠心合作,遇到問題大家向前跨一步,就事論事解決問題,不相互推諉指責,效率要高得多;又像“國與國”之間交往,要有一點“外交家”的“大智慧”,靈活處理棘手問題。就科技人員本身來説,推出的科技成果首先要過硬,除了産業化前景好以外,還要成熟度高,穩定性好,可操作性強。

  “其次,要為企業培養好企業的核心技術力量,再帶出一支技術精準的隊伍;第三,在轉化過程中要在企業跟一段,送一程,做好技術轉化後續服務;”施季森説,第四,要建立跨單位、跨平臺的技術聯合開發機制,以滿足産業化長期需要。

  “這個項目能夠在企業中較快地成功轉化,就體現了金森集團董事長王國熙的智慧,他創新合作方式,通過説服董事會,在較短時間內妥善處理好了專利成果權屬轉移、評估、更變等環節上‘死迴圈’式評估,加快了轉化進程。” 施季森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