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015年中國電影經歷大“變臉”

  • 發佈時間:2015-12-08 17:18:13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12月8日電(記者王小鵬 曹佩弦)中國演員或元素在好萊塢大片裏配合性地匆匆出個鏡,“打個醬油”,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不過,正在中國熱映的好萊塢電影《火星救援》裏,華人形象多次正面出現,而中國也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幫助一位因為意外事故而被團隊遺落在火星的美國宇航員重返地球。

  《火星救援》這一讓不少中國影迷“喜出望外”的轉變,呼應著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年度票房已突破400億元大關的熱鬧景象。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指出,2015年中國電影的火爆場面足以證明,中國正在改寫世界電影的現有格局。“中國未來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幾乎毫無懸念”。

  自2003年啟動電影産業化改革以來,中國電影市場的增長速度每年保持在30%以上。歷經12年發展,銀幕從不足2000塊到接近3.1萬塊,影院數量從千余家到超過6200家,觀影人次從7000萬到11.4億……一串串數字,標誌著2015年中國電影已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期。

  在經歷宏觀成長的同時,中國電影産業本身在微觀層面也已顯現出巨大的變化,尤以國産商業片品質提升最為“搶眼”。

  今年,儘管有《碟中碟5》《007:幽靈黨》等引進片分一杯羹,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最新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中國電影票房約百分之60的票房由國産影片創造。其中,國産奇幻類商業片《捉妖記》以超過24.29億元的非凡業績,成為中國影史票房新科“狀元”。

  在技術和視效上,這部3D古裝電影,與國産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冒險大片《九層妖塔》等,被稱為“業界良心”作品。

  業內人士認為,儘管國産商業電影在內容、行銷等方面與好萊塢仍有不小差距,但高品質影片的出現已讓觀眾看到國産大片成長的“速度與激情”。

  在電影圈內部,各路明星跨界的成功更是為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積聚了超高人氣的網路主持人董成鵬憑藉一部自導、自演的喜劇《煎餅俠》,成功累積超過11億票房,成為可以與《侏羅紀世界》相媲美的“大片”。人氣作家郭敬明導演的《小時代4:靈魂盡頭》今年也收穫近5億票房,絲毫不輸一流的好萊塢大片。

  相比之下,一些身披“名導大腕光環”的作品,例如陳凱歌的《道士下山》和吳宇森的《太平輪(下)·彼岸》,要麼票房慘敗,要麼口碑失守。前者有郭富城、林志玲和張震等助威,後者更是雲集了章子怡、金城武和宋慧喬等國際巨星,這些響噹噹的名字一度是電影賣座的金字招牌,卻在今年中國電影市場中遭遇了“滑鐵盧”。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認為,一些看起來後繼乏力的導演,不是其水準有了退化,而是其電影審美趣味和年輕觀眾之間産生了距離。

  目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逐步成為觀影的主力軍。貓眼電影最近發佈的《大數據時代的電影消費洞察》報告顯示,“90後”是觀影主力,其中“95後”觀影群體迅速擴大,“90後”線上購票用戶佔比為57%。

  “中國電影整體上的換代已經完成。”張頤武認為,無論是傳統大牌導演的後繼乏力,還是主流電影觀眾群體的轉移,2015年都意味著換代的完成。

  饒曙光表示,年輕人看電影更多出於社交娛樂的本性,而對電影的藝術審美特徵不是特別重視,這既給擁有眾多粉絲的電影“門外漢”提供了跨界的可能性,也導致老牌導演、明星票房號召力今不如昔。

  在中國電影市場水漲船高的同時,迎合小眾情趣的藝術片也找到了“出線”的商機。這在專注于藝術片的賈樟柯身上特別明顯。

  2006年,斬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三峽好人》國內票房止于300萬元;2015年,《山河故人》國內票房已近3000萬元。9年間,票房增長了9倍,因票價基本不變,觀影人次也增長了9倍。

  業內人士認為,一系列跡象表明,包括2010年出臺的《關於促進電影産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利好政策的效應正在顯現,投資、需求兩旺是中國電影目前的主要特點。“資金正以百米衝刺的速度進入市場。”饒曙光這麼形容業界投資的心切。

  更多的扶持政策正在加緊出臺。為加快形成産業發展的法制保障,中國已啟動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産業促進法(草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前不久公佈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文化産業發展被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

  業內人士預測,到“十三五”期末,中國電影年票房很有可能達到1000億元,再上新臺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