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福建寧德30年致力脫貧攻堅:立下愚公志 誓將窮根拔

  • 發佈時間:2015-12-08 07:1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石偉  責任編輯:羅伯特

  立下愚公志 誓將窮根拔

  ——記福建寧德30年致力脫貧攻堅

  地處福建東部的寧德市,曾是一個典型的“老少邊窮貧”地區。1985年,當地農民每人平均收入僅有329.65元,9個縣中有6個是國家級貧困縣,一度被列入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30年來,寧德以愚公移山、滴水穿石的精神致力脫貧攻堅,改變了貧窮落後的面貌,也改變了幹部群眾的思想,拔掉了長久以來的“窮根”。

  接續努力 打贏扶貧攻堅戰

  77歲的劉向祿是福建省福安市溪邳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説起這個漁村以前的生活,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充滿了感傷:“過去全村都以捕魚為生,白天在海上漂泊,晚上船船相連拼成連家船,許多人一輩子都在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船上度過,那樣的日子真是難熬啊。”

  要脫窮帽子,先找富路子。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30多年間,閩東幹部群眾展開了一場勠力拼搏、齊心協力扶貧攻堅奔小康的接力戰。

  “滴水穿石、弱鳥先飛”是時任寧德地委主要領導向閩東人民發出的擺脫貧困動員令。在“大念山海經”、推廣“種養加”、推動工業農業兩個輪子一起轉的理念下,寧德用不到5年的時間基本解決了絕大多數貧困戶的溫飽,結束了“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歷史。

  進入90年代,閩東人抓住國務院批准閩東“開放促開發扶貧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歷史機遇,在福建省率先開展“造福工程”“抓兩頭帶中間”“以開放促開發”,順利摘掉了“全國連片特困地區”和6個“國定貧困縣”的帽子。

  “進入新世紀以來,寧德扶貧以薄弱鄉村為主戰場、以貧困和低收入人口為主要幫扶對象,市本級新增財力支出80%以上向貧困縣鄉村傾斜,這些舉措成為寧德扶貧攻堅的加速器。”寧德市委書記廖小軍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如今寧德貧困人口已經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77.5萬人下降到現行標準的14.5萬人。預計今年全市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2400余元,增幅連續5年位居福建省前列。

  精準扶貧 探索致富新路徑

  扶貧攻堅是一場拼毅力、拼恒心的持久戰,更是一場抓機遇、拓思路的智力戰。閩東幹部群眾以毅力攻堅,以智慧扶貧,創造出許多對口扶貧、特色扶貧、靶向扶貧、滴灌扶貧的精準扶貧經驗。

  “因地制宜、産業帶動是寧德市近年來幫扶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一條‘快車道’。”寧德市市長隋軍告訴記者,寧德有696座千米以上山峰和4.45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市裏號召群眾“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通過“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經營,幹部群眾把“山海經”念得有聲有色。劉向祿所在的溪邳村漁民上岸定居後,靠發展海上養殖、海上運輸和水産加工增收致富,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目前,寧德全市農民50%以上的收入、貧困戶60%以上的收入來自當地特色農漁産業。而近年來引進的一些大型工業項目,也成為群眾就業的重要渠道。落戶福安市灣塢鎮的鼎信新材料産業集群,直接和間接帶動當地農民就業超過1萬人,拉動近2.5萬人在當地消費,農民工每個月領到的工資足以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山高路陡的寧德曾有許多世代居住在深山茅屋的群眾。要讓這些群眾擺脫貧困,先得讓他們搬出茅草屋,挪出窮窩窩。“在‘造福工程’政策帶動下,市裏通過政府補助、信貸支援、群眾自籌、社會幫扶籌措資金,以就地創業、園區就業、轉産轉業等方式,讓這些祖居深山的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安下來、富起來。”寧德市委副書記李轉生對記者説,20多年來,寧德全市累計建成或續建安置點1000多個,完成搬遷35.6萬人。為了讓挪出窮窩的群眾具有“造血”功能,寧德還建立了縣鄉村三級聯動的小額貸款推介擔保機制,每年累計為貧困戶解決貸款資金3億元以上。

  “到2020年寧德要實現全部農村貧困人口脫貧,6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450個貧困開發重點村‘摘帽’,1160個邊遠偏僻自然村整體搬遷安置,仍是一場任重道遠的持久戰。我們的決心是應扶盡扶,應保盡保,確保‘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掉隊’。”廖小軍説。(經濟日報記者 石 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