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極致”詹純新:打造裝備製造的“航空母艦”

  • 發佈時間:2015-12-07 18:05: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網長沙12月7日電題:“極致”詹純新:打造裝備製造的“航空母艦”

  記者 白祖偕劉雙雙

  他是固執的堅守者,深信只有極致産品才能基業長青;他是中國製造的默默踐行者,推動中國標準與世界標準的對接;他借力國際資本,積極探索國際化之路。他,就是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

  當中國經濟換擋升級、工程機械遭遇行業寒冬之時,這位低調的掌門人已經完成企業的內部“整理”:成功將中聯重科從一家工程機械企業轉型為集工程機械、環境産業、農業機械、金融服務等多板塊業務于一體的全球高端裝備製造企業。

  “傳統企業站在對接‘網際網路+’、資本運作的風口時,唯有守住根本、不忘初心,才能經受住各種考驗轉型升級,最終成就一個國際化的高端裝備製造企業。”詹純新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始終強調,裝備製造企業的根本在於産品,這種能力在網際網路+的時代不但不能弱化,還要更強化。

  以不變應萬變堅守“極致”之道

  當工程機械伴隨著經濟新常態進入行業“天花板”、傳統企業紛紛觸網轉型時,總部位於長沙、發軔于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的中聯重科內部卻在熱絡地開展著一系列打造“工匠精神”的勞動競賽。

  “與全球領先的裝備製造企業相比,中國企業不缺技術,缺少的是極致的‘工匠精神’。如果不喚起‘工匠精神’,中國就不可能成為世界製造強國。”詹純新認為,“工匠精神”的缺失是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重要原因。

  何為“工匠精神”?在詹純新看來,良好的工匠是對每件産品都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視技術為藝術,既尊重客觀規律又敢於創新,擁抱變革,在擅長的領域成為專業精神的代表。

  始終堅守的專業精神,使這個23年前借款50萬元起家的企業,如今成長為世界知名的工程機械企業。不論行業處於何種境地,詹純新認為,研發製造出穩定可靠、綠色環保、智慧人性的極致産品,是裝備製造企業的根本能力。“我們無法想像,一個還處在工業1.0、2.0時期的企業,有能力嫁接工業4.0技術。”

  基於此,中聯重科摒棄粗放增長的發展模式,用極致的思維提升産品品質與工藝,努力鑄造中國裝備製造領域的“奢侈品”。在世界工程機械領域,許多印記著世界紀錄或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産品都來自中聯重科:101米世界最長碳纖維臂架泵車、113米全球最高的登高平臺消防車、全球最大水準臂上回轉自升塔式起重機……

  面對深度調整的市場,中聯重科一方面通過“整理”先進技術、核心産品、商業模式、經營理念,使産品更具創新性,更符合綠色發展趨勢、更具競爭力;一方面在細分市場快速發力,打造施工升降機、幹混砂漿設備等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興産品。

  2015年4月,中聯重科邀請世界著名的工業造型設計團隊——義大利ZAGATO公司歷經10個月完成旗下1200多個品種的全新涂裝,也是其向世界級高端品牌靠近的重要一步。

  在各行各業紛紛佈局借力網際網路轉型時,詹純新冷靜地認為,網際網路只是一個工具,就像高速公路。對製造業實體而言,應該是製造業“+網際網路”,如果沒有“極致”産品這個實體,網際網路這個基礎設施再好也難以發揮真正的作用。

   同心多元發展尋求轉型突圍

  作為工程機械領域的樣本企業,在行業輝煌十年的滋養下,中聯重科迅猛發展。行業處於收縮調整期後,中聯重科審時度勢,迅速進入相關聯的農業機械、環境産業等領域。

  瞄準農機、環境産業新藍海,正是詹純新對國家政策敏銳把脈的體現,恰如當年中聯重科選擇工程機械。

  “伴隨著城鎮化的加速,農業機械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只要抓住時機,中國農業機械也會在全球市場擁有自己的地位和品牌。”詹純新説,農業大國必然要做好農業文章,現在中國農機的高端市場主要被國外品牌壟斷。中聯重科收購奇瑞重工,可以把中聯重科積累起來的技術優勢、資本運作優勢注入到農業機械,同時放大奇瑞重工的原有優勢,進軍農機行業高端市場,打造中國農業機械的世界級品牌。

  2014年底,中聯北美研發團隊和歐洲研發中心相繼亮相,為農機裝備註入強大科研活力。而在2014年11月的義大利農機展上,中聯重科又與採埃孚、道依茨、博世力士樂、卡拉羅等全球頂級農機零部件供應商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此外,中聯重科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攜手啟動“雜交水稻超高産農機農藝融合示範項目”,使中聯重科搶佔了農業機械的市場制高點。

  2015年6月,中聯重科收購義大利LADURNER公司,標誌其從環衛設備提供商到環境産業整體方案提供商和投資運營商轉型。詹純新表示:“環境産業實質上包括裝備製造、運營與投資三大板塊。中聯重科收購LADURNER公司以後,將在三個方向進入環境産業。我們要做中國最大的環境裝備製造商,做最有經驗的運營商,做最強的環境産業投資商。”

  縱觀美國、日本裝備製造巨頭的全球崛起,都是由本土轉向國外的路徑,其海外擴張離不開金融服務的支撐和促進。在中聯重科轉型過程中,2015年中聯財務公司的正式落地無疑具有里程碑意義。財務公司可全力助推中聯重科的戰略轉型與全球化拓展,使公司形成以金融服務板塊支撐工程機械、環境産業、農業機械等板塊發展的格局。

   借力國際資本打造“航空母艦”

  從2008年成功並購義大利CIFA,借力國際資本市場闊步“走出去”,到建立巴西、印度等海外生産基地,在近80個國家建立銷售和服務平臺,在40多個國家建有分公司,實現研發、生産、渠道的全球佈局和運作,中聯重科一直在探索著一條適合中國製造的國際化發展路徑。

  “國際化如同一場賽跑,歐美跨國公司比中國企業起跑的時間要早、速度要快,管理理念、技術資源、本土化能力等遠強于中國企業。”詹純新認為,中國企業不能僅僅按部就班地等待自然生長和進化,必須要走“新型國際化道路”。

  詹純新理解的新型國際化道路是:借力國際資本市場,以世界為緯度整合全球資源,使中國企業的制度、管理、技術、文化與與國際領先者快速對接,最終實現“花開全球,跳級發展”。

  不論是破解目前的行業瓶頸,還是尋求行業的高端發展,詹純新都堅定地認為借力資本“走出去”是關鍵。

  正是得益於詹純新的技術專家背景,使得他善於把脈市場、洞悉行業風向,推動中聯重科通過資本運作實現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不斷爬坡全球價值鏈高端。

  資料顯示,近年來,中聯重科通過外延式的並購,收購CIFA、M-TEC、RAXTAR、LADURNER,買斷塔機高端專家德國JOST平頭塔系列産品全套技術,快速儲備了一批世界頂端的技術以及成熟的研發人員。同時,通過在歐美建立研發基地以及國內外研發人員的相互融合,使得公司迅速在技術研發上達到國際一流水準,並融合製造出一批具有行業領先水準的創新産品。

  “在轉型中,既要‘+網際網路’,更要‘+自身能力’,既要‘+資本’,更要‘+自身變革’。因此,我們制定了‘2+2+4’的戰略,就是立足於産品和資本兩個市場,推進製造業與網際網路、産業和金融的兩個融合,做強工程機械、環境産業、農業機械、金融服務四個板塊,打造一個國際化的高端裝備製造企業。”在詹純新眼中,打造印記著“中國”標識的世界品牌、世界級企業才是最終目標。(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