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小小塵埃 亦敵亦友

  • 發佈時間:2015-12-06 07:31:5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無論是否愛好科學,2013年的霧霾一定讓你記住了“PM2.5”這個熱詞。直徑小于2.5微米的顆粒物,僅是頭髮絲直徑的1/40,卻人人自危全副武裝。霧霾最嚴重的時候,中藥、口罩都賣到斷貨,天氣預報的PM2.5指數成為每天最受人矚目的數字。

  其實,小身材大威力的物質在我們周圍還有很多。科普作家漢娜·霍姆斯的《奇妙的塵埃》像是一台觸手可及的顯微鏡,帶我們了解這些無處不在、不容小覷的塵埃。朝夕相處,我們與它們的親密程度要比我們想像的更甚,它們可能就是我們的一部分,也可能危及我們的健康。

  顯微鏡下,肉眼看不到的世界何等壯觀,但細細觀之,又難免哀人生之多艱。工業化的污染改變了氣候,微粒漂洋過海,散佈于空氣中,沒有地區可以獨善其身。我們或許知道,有些特殊工種會導致職業病,如煤礦工人、石棉工人、生物實驗員,因長期吸入的微粒引發肺部疾病,可是鮮少留意,他們的家人也常有患病之虞。

  間接的接觸防不勝防,戶外的花粉、孢子容易誘發過敏,細菌、病毒悄悄沾染在衣物上。進門先洗手是幼兒園小朋友受到的第一份訓誡,那麼我們“纖塵不染”的房間是否就是安全的庇護所呢?霍姆斯的顯微鏡一掃,結果出人意料。房間地毯上的微塵是絕大多數吸塵器清理不乾淨的、空氣凈化器只是障人耳目的“偽”清潔用品、廚房的烹飪顆粒誘發疾病、潮濕的浴室是病菌滋生的溫床,還有新傢具裏的甲醛、塑膠百葉窗老化釋放的鉛、嬰兒爽身粉、不完全燃燒的香薰蠟燭、衣服上抖落的皮屑粉塵,都威脅著我們的健康。

  科學研究的目的自然不是聳人聽聞,令人舉步維艱。雖然我們生活的環境不可能無塵,卻可以改善環境中的微粒組成。小到限制某些物品的使用、居室的合理佈局、低碳出行,大到工業建設的國際公約、氣候的人工調控、疾病的防治,相對宜居的環境仍然可待。

  值得一提的是,人類和塵埃的化敵為友大有前景。隨著對微觀物質研究的深入,一些廣受關注卻難以攻克的問題,或能借此得到解答。譬如發病率逐年攀升的哮喘,控制空氣中的過敏就要求助於微觀手段。還有些科學家認為,過於乾淨的生活環境是哮喘的一大誘因,甚至嘗試噴灑塵埃微粒來治療這一頑疾。

  成也塵埃,敗也塵埃。人類要與塵埃和諧相處,先要知己知彼,才能讓它們的潛力為我們所用。不妨換個視角觀察我們細小的夥伴們,想一想每天都有一顆新鮮的星際塵埃掉落在你的車頂上,是否可以暫掃PM2.5的陰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