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陌路,用交流拉近
- 發佈時間:2015-12-06 07:31:52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鼓勵交流,實現交流,再不要出現課上口若懸河課下人走茶涼的情況
最近,針對大學“課上師生,課下陌路”的尷尬局面,許多老師和學生都熱議不已。其實,這種現象非大學才有,在許多中小學也有逐漸嚴重之勢。師生之間的正常交流在日趨減少,這是亟須我們警惕和重視的事情。
究其原因,教師陷入應試教育後的忙碌是一方面,備課、上課、批作業、開會、學習、培訓佔據了教師的大部分時間,使之疲於奔命,難有餘暇與學生進行耐心細緻的交流;而隨著電腦、手機的普及,哪怕有時間,許多教師也把精力花在了這上面,教師之間一天都説不上幾句話,何況是與學生。正是因為此,即使有師生交流,也帶上了惶惶、焦躁的態勢。而學生呢?一天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被課程、考試和作業佔據了,稍有空閒,或睡覺或活動,哪有心思和老師交流?再加上如今學生的個性追求日益強烈,愛好興趣日益廣泛,與老師交流的相關意識也就日益淡漠了。
但師生之間的交流分明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對於一個人成長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對於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未形成的中小學生,師生之間一次意味深長的交流,往往超過一段時間的知識的學習。正是通過日常的交流,學生的目標得以確立,習慣得以養成,意志得以培養,人格得以健全,心理得以健康。教師的任務,不但在於“教書”,也就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還在於“育人”,也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道德修養、文化人格、經驗閱歷幫助學生全面發展。而後者的實現,除了課堂上潛移默化的影響之外,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是個別的談話交流。這一環節如果缺失了,學生受到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學生的許多個別性的問題也是難以得到徹底解決的。
我國古代教育,是非常重視師生之間交流的。《易經》説:“君子以果行育德。”道德方面的教育,是一位君子必須果敢地實行的。而實行的手段,最重要的就在於交流。我們從最為經典的教育理論著作《論語》和《孟子》中,可以鮮明地看到,孔子和孟子之所以以“聚天下英才而教之”為樂,很大程度上就在於通過交流,教師的思想得以傳播,學生的修養得以提升,而在彼此的碰撞中,隨著師生探討的走向深入,雙方都能從中受益。古語又説:“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只是為了傳授經書,那樣的老師容易得到;而教育學生做人,那樣的老師卻難以尋求。作為楷模的“人師”要教誨學生做人,那交流肯定是主要方式。正是通過交流,教師的楷范得以樹立,引導得以實現,從而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而學生,也在效倣和親慕中終身受益。所以,朱熹在《伊洛淵源錄》中説:“朱公掞見明道于汝州,逾月而歸。語人曰:‘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月’。”老師態度鎮靜、親切從容、語重心長、關懷備至的談話,使學生心情舒暢,時或茅塞頓開,時或如醍醐灌頂,時或深自悔悟,時或如撥雲見日,那種感覺,真是“如坐春風”。
我們許多老師在責怪今天的學生不懂得尊敬、感激老師,這種現象之所以出現,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師生之間的交流減少了,老師視學生為學習知識的機器,學生視老師為達成目標的工具,談何尊敬和感激呢?針對現狀,我們有必要調整老師的工作節奏和學生的學習狀況,充分提供雙方交流的機會,鼓勵交流,實現交流,再不要出現課上口若懸河課下人走茶涼的情況。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