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産需要供給側改革
- 發佈時間:2015-12-04 07:35:00 來源: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11月10日到18日,中央四次提及“供給側改革”,讓“供給側改革”概念成為經濟領域火熱的詞彙。
根據學界的表述,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産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産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從供給端來尋找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就成為了必然選擇。最近的一個現象最能説明問題,剛剛過去的“雙十一”,國外的馬桶蓋、化粧品、奶粉被哄搶,説明我們缺乏的不是需求端的消費能力,而是供給端的好産品。
供給側改革不僅僅局限于奶粉、化粧品等消費品,房地産行業同樣適用,今年北京前11個月商品房住宅成交量(剔除保障房自住房)合計48923套,超過了去年全年成交量,同時,商品住宅的成交金額達到2208.69億元,為2010年以來近5年同期新高。
樓市成交量、成交金額創新高的背後,卻難以掩飾樓市供應結構性失衡。中原地産一份數據顯示,從供應數據看,截至日前北京樓市供應的商品房住宅中,三居以上比例高達60.8%,這一比例也是歷史最高,在2013-2014年,比例均只有47.5%與55%。在新房市場,大戶型、別墅及高端住宅所在的比例持續增加,而廣大購房者需要的中小戶型、剛需産品比例在不斷萎縮。
一個可以預見的情況是,隨著北京地價的攀升,未來新上市的商品房定價會出現高端化趨勢,而很多過去認為是非豪宅區的區域將會供應大量的豪宅項目,這不僅對市場定價將有明顯影響,也將對房地産住宅結構方式産生深遠影響。
在北京新房市場供應大戶型化、豪宅化背景下,單靠“限購”的需求端調控已經難以平衡市場,需要更多從樓市供給端入手,通過多層次的樓市供應,滿足不同購房人群的置業需求。
自2013年以來,北京自住型商品房已經陸續推出了近60地塊。價格低於同區域普通商品的自住型商品房吸引了大批剛需客群,今年1-11月,自住型商品房成交總金額為382.45億元,佔總成交金額的比重為17%。隨著這些地塊陸續入市,尚未網申的自住房項目越來越少,如何持續增加自住房供應,成為未來樓市中小戶型供應的關鍵。
與庫存壓力大的三四線城市不同,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面臨的是庫存不足、需求旺盛的矛盾,因此,通過房地産供給側改革,加大中小套型住宅供應量,既能滿足市場需求,又能拉動經濟,實現房地産與經濟的雙贏。
□邢飛